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随笔
植树
作者:周燕  发布时间:2018-03-28 09:59:03 打印 字号: | |
  在这“春种一粒粟”的季节,怎少得了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那就是“植树”。《礼记》中说:“孟春之月,盛德在木”,意思就是春天植树造林,就是最大的德行。中国作为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崇尚植树造林并有着悠久的历史,曾传宋太祖赵匡胤十分器重种树能人,免除其赋税以示鼓励,还将植树功绩与官员考核挂钩,并颁昭对砍树之人处以重罚;明朝朱元璋则把植树造林列入其所推行的一系列振兴社会经济措施之中;爱国名将冯玉祥爱树如命,曾在军中立下 “马啃一树,杖责二十,补栽十棵”的军令,由此得了个“植树将军”之衔;近代孙中山提倡植树造林,亲笔起草了《上李鸿章书》,提出“中国欲强,须急兴农学,讲究树艺”,并在其影响下,中国有了植树节。

  古代文人墨客亦对植树情有独钟,例如,“柳痴”陶渊明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唐朝诗人白居易“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载”、“手载两松树,聊以当嘉宾”;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种松满东冈”、“自种黄桑三百尺”;“种柳柳江边”的唐代诗人柳宗元更是堪称植树高手,“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固,其筑欲密”,他总结的这一植树要领至今仍有实践价值……。所以,翻开史料,你会发现貌似古代人人爱种树,古代文化名人种树的佳话更是数不胜数,至今仍在全国各地留下了许多古人手植树,让我们这些“后人” 有幸可以借以乘凉,借以瞻仰。背靠古树,闭上眼,你会发现自己像个小孩依偎在一位已经阅世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老者身边,而他正在讲述着人间的沧海桑田,触动得自己也开始想要留下点什么。

  “种树皆待春”,立春之后,我就开始按捺不住自己想要亲手种树的渴望。虽然没有半亩田地,但因这春雨飞洒、万物生长的时节不可辜负,绿化家园的愿望不可懈怠,盆栽不妨成为自己万般无奈后最好的选择。等到惊蛰,便开始着手准备,挑盆,盆要大而适;培土,土要肥而透;选苗,苗要壮而直,我则选择了几株适合南方生长的果树苗。待到一日无风阴天,就开始种上了,垫土、栽苗、覆土、压实、浇水,一鼓作气,一气呵成,每个环节却也不敢有丝毫的马虎。从种实的那一刻起,我仿佛就已经可以从那光秃秃的小树杆上感受到生命的张力,再经过几次雨沐,才真正令我见识到了什么叫生机蓬勃,密密麻麻的新芽争先恐后地从树杆中破出,生怕不能参与到这一抹春色之中,“春暖花开看物苏,蓓蕾嫩芽满枝株”描写的大概也不过就是此感此景了吧。孩子用稚嫩的声音问:“为什么要种树呢?”我立马瞥见了一次传统文化教育的良机,于是开始有模有样地讲述《齐民要术》中关于父母给每个新生婴儿栽20棵树,以待其长大后作为结婚费用的习俗;诸葛亮栽桑传子孙的典故……孩子很有礼貌似懂非懂地点着头,眼神却四处游历,讲毕,我便开始后悔了,孩子还那么小,她怎么可能领悟呢?正当我摆摆手准备作罢时,孩子却茅塞顿开般的大声说道:“所以,姥爷姥姥给妈妈种树,爸爸妈妈给我们种树,我们以后也要种树,是吗?”是啊,所幸我的父母也是爱种花、种树之人,家里当年的那些小果树苗不知被移栽了多少次,现在在院子里已然长成了挺拔粗壮的大树,上面不知留下了多少我摘果时攀爬的足迹,现在还有我孩子的足迹。正是有了父母当年的栽种,现在才让我们每年有地儿享受丰收的喜悦,原来身体力行就是最容易的教育,传统就是代代传承。

   “青山不墨千秋画,碧水无弦万古琴”,造就金山银山纵然不易,建设青山绿水却可以从我做起,就让我们跟着伟人们的脚步一起从春日爱上植树开始吧……
来源:潼南法院
责任编辑:一中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