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随笔
读《走到人生边上》有感
作者:邓春梅  发布时间:2014-09-24 10:28:49 打印 字号: | |
  第一次看到“杨绛”这两个字是从钱钟书先生《围城》的序里,如果记忆无误,那应该是高中了。之所以记忆如此深刻,是因为在杨绛后面多了两个字——“女士”,我万万想不到杨绛如此大气的名字会是女性的称谓。后来才了解到,杨绛是钱钟书的夫人,本名杨季康。我特别钟爱的、前前后后读了好几遍的《围城》作者钱老,在序里称《围城》是献给杨绛,书末写得及其真实而有趣的附录亦是出自杨绛,这让我对钱老背后的这个女人有了极大的兴趣,并在之后入手了杨绛执笔的《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

  《我们仨》入手不久便看完,但《走到人身边上》却并不急着读,对这么一本哲理性散文集,我认为应该收拾下心境才读得出其中的“滋味”。恰遇,腰椎不好,出院医嘱:卧床静养。卧床两日,身体安静了连心也静了,抽出书架中的《走到人生边上》,或躺或仰慢慢品味。

  翻开封面,自序写于2007年,即杨绛96岁。还未读正文,但杨先生96岁高龄对生命“老而不休”的认真态度已给了我极大的震撼。 读罢,全书四万多字,189页 ,前101页自问自答,余下80多页为注释,由十余篇单独成篇的散文构成,是对正文部分的人生思考进行进一步例证。

  自问自答部分包含了神和鬼的问题、有关人的问题、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人生实苦、修身之道、人生的价值。平心而论,杨先生提到的好多问题我偶有想过,但都不曾认真思考。即便是她写出来,我顺着她的思维极认真的读、极认真的体会,也未必能完全领悟杨先生想表达的思想。毕竟,我而今20多岁的年纪与杨先生写作时年纪相比,连她的三分之一都不到。读罢全书,文中的某些观点我并不完全赞同,比如在有关人的问题部分,杨先生认为:人的个性是天生的,到老不变。她用了“从小看看,到老一半”;“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七十二变,本性难变”,“天地生人,人多得不可胜数。但所有人的指纹不同,笔记不同,也是个性不同的旁证”来论证从生到死,个性不变。关于个性的问题我亦时常思考,相关或理论或哲理书籍也读过一点。我个人认为人的个性一旦形成,改变起来是很难的,但这并不代表个性是天生不变的。我们的婴儿时期并无鲜明的个性,个性的塑造是在童年的关键几年,其与家长的引导、从父母处得到的爱、家庭氛围、大的文化环境等有很大关系。简言之,个性不是天生而是后天培养形成。

  虽然我与作者的观点在某些方面存在分歧,但并不能就此否定作者的作品。相反,《走到人生边上》带给我更多的是思考,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对认识自己的思考,对信仰与幸福的思考。

  关于人生的价值。宇宙无限大,我们这么渺小,人生又如此短促。每个人来到世界都是一辈子,或长或短的一辈子、或奋斗的一辈子或慵懒的一辈子、或富贵或贫寒的一辈子……这一辈子到底该怎样活?我们自己的一辈子能不能由我们自己说了算?这一辈子我们到底该不该信命认命?我们到底该怎样活一辈子?杨先生说“人生有命,为人一世,都不由自主。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每个人一辈子的行为,并不是一贯的。旁人对他的认识,也总是不全面的”。而今,杨先生,已103岁高龄。对于她,却也走在了人生的边缘上。86岁爱女钱瑗去世,87岁爱人钱钟书去世,至亲至爱的离世,世间没有比这更大的打击。但在这之后杨先生又出版含《走到人生边上》在内的多本作品,并将800多万元稿费和版税捐赠给了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她用其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来昭示人生最妙曼的美景。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会如愿以偿。经受住生命中不同程度的锻炼,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如此淬炼心智、净化心灵或许此为人生之价值。

  关于认识自己。杨先生说“人是血肉之躯,带点缺点,更富有人情味。能认识自己的缺点,不自欺欺人,就很了不起”;“经常凭灵性良心来克制自己,就是修养”。闲来无事我常回想我活着的这20多个春秋,一路走来或幸运或不幸,入大学、选专业、进入工作岗位……走到此时此刻的我,在众多的选择面前、在当时的处境中,我或许更像漩涡中的一片落叶或枯草,身不由己。尽我所能的努力,然后身不由己的听命。回头看,走过的岁月不能用对错评判,但多少能反射出我性格中的那些优点或者缺点。杨先生说“照镜子可以认识自己。但这个人的脸是歪的,天天照镜子,看惯了,就不觉得歪了。丑人照镜子,总看不到自己多么丑,只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美。”到底是因习惯而看不见缺点还是我根本就不愿意看到或者承认自己的缺点呢?或许应该在自己毫不设防的当隙发现并揪出自己的问题,如在梦中,在醉中,在将睡未睡的胡思乱想中,或心满意足、得意忘形,捉住自己平时不愿或不敢承认的私心杂愿方能真正的认识、看清自己。

  关于幸福。这是一个关于如何解决自己与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我们的信仰是什么?我们的精神家园在哪里?都信人民币么?人生是否只是一场无可奈何的空虚?旁人看来是享福,对于本人或许只是苦恼。又或许逼近了看,人世处处是苦恼。运动不当加长期久坐,在我20多岁的身体上显现出了老年人的毛病……腰痛、腿胀、脚麻,ct、核磁扫描的结果:腰椎间盘突出,就我这个年纪来说我腰突得还挺严重。医生建议手术,但我坚持了保守治疗法。忙完工作,每天输液、牵引、扎银针……20多年来,第一次挂那么多的吊针,我认为我是不幸的,至少是倒霉的。某日理疗室内,一个比我小但并不认识的姑娘,见我进去就大声叫我姐姐,让我有点犯怵。她却并不在意,又转头拉着嗓门和理疗室内认识不认识的人胡乱搭上了话,我的第一直觉:这姑娘不正常。经常来的病友告诉我这姑娘才24岁,以前是个幼儿园老师,患脑瘤压迫神经,做完手术脑袋还是不正常,以前还不能说话,在这儿做了几个月理疗才能说上话,已经花好几十万……我望着这个皮肤白皙、眉清目秀、正值青春年华、大声说着前言不搭后语的话的姑娘,一股酸水冒上心口。与这位亢奋的姑娘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另一位特别安静或者是阴郁的姑娘,从她和针灸师的简单的谈话来看,她应该是理疗室的常客,她几乎不会主动说话,眼神中带着厚重的阴沉,每次扎完针悄悄离开。除了远远胖过一般人的身躯能招来他人异样的眼神外,她确实不够有一般年轻女孩子的可爱与朝气。某次我做治疗到最后和针灸师闲聊问起她,得知她也不过25岁,前年患卵巢早衰,内分泌出现问题,绝经、肥胖、抑郁……几乎不能正常工作、生活。针灸师感慨,她要是不上大学,兴许二十一、二岁找个对象还能生个小孩,现在这俩姑娘都比我小,对比她们,对比理疗室内被家属推着轮椅送进来的或因脑梗塞或因交通事故导致半身不遂或全身瘫痪的病友们,我觉得我是幸运的。人生有太多的不确定,而不如意,十有八九。你以为自己不幸了,但比你不幸的人却比你想象的还要多,而且他们并不在你见不到的角落,只要你留心,他们恰恰就在你身边,离你很近。你没法想象他们身体经历了怎样的痛苦、精神上经受着怎样的折磨。逆境时,从忧患中学智慧;病痛时,从苦痛中炼美德,或许如此才能体会活着的幸福。

  杨先生说:“人活百岁,世事看透,方知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我想人生在世,喜与悲、苦与乐、希望与绝望、欢笑与泪水难免出双入对穿梭你的肉体与灵魂,谁也会经历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的苦楚。无论弱冠之年还是期颐之年,或许平和、淡定一点,哪怕走到人生边上亦能处变不惊、镇定自若。
来源:合川法院
责任编辑:一中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