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我的老家渝西乡下,才开始有了电灯,但大多时候处于停电状态。有了电视,却很少有人买得起,收视的信号也很差。乡下人过的基本上还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那时人们不打纸牌,也不打麻将,没有什么娱乐方式,太阳落坡就煮晚饭,天一黑就上床睡觉。
在那个年代,看露天电影,算得上是最富现代化气息的文娱活动了。那时的电影放映员是让人相当羡慕的职业。放映员一进村,村社干部争先巴结讨好,安排最好的食宿。那时全县也只有几部电影放映机,和放映员混熟了,说不定一年里他能多来村上一两回,或者帮忙多弄点好看的片子。
一旦轮到哪个村子看电影,全村人就像过节一样兴奋,忙着给临近村的亲戚朋友捎信,家家户户提早做晚饭,各家的孩子争着去占位置,尽量占据有利地势。天没黑,还在立杆柱、挂银幕的时候,幕布前面就摆满了长凳、短凳、方凳、圆凳,凳子不够了,也有用泥坯砖头占位置的。夜幕降临,十里八村的大人小孩,像赶庙会一样,从不同的田间小道向放电影的学校操场涌去。有时人多了,操场边的树桠上也坐满了人。
其实也不是每一次都能顺顺利利看上一场电影的。为了看一场电影,有时一次要跑好几个村子,因为没有电话,很多消息都是口头相传。这口头相传的消息有时也有误,跑空路的事时有发生。曾经一度,《地道战》风靡一时,那段时间,听说哪个村要放《地道战》,人们都会摩拳擦掌。有一天,终于听说三村要放《地道战》了,我们二村的几个七八岁的孩子早早的缠住大人煮晚饭,天擦黑就喊着叫着兴奋的奔向四里远的三村,远远的却看见三村学校操场一片安静。这时,不知谁说我们搞错了,可能是四村,于是又跑向离三村五里远的四村。当我们气喘吁吁赶到四村时,还是搞错了,一打听才知道是五村在放电影,五村又有五里路,我们这群孩子仍然兴致不减,在骂声中、叫喊声中踩着月光向五村奔去。当我们满头大汗赶到五村时,终于看到了黑压压的人群,看到了那令人兴奋的银幕,遗憾的是《地道战》已放完了。人们议论着,三五成群拿着电筒、提着马灯、打着火把陆续的离开了操场。
那时,我们年龄小,知识闭塞,看电影只不过是凑个热闹,图个稀奇,大多数片子的内容看不懂,往往一场电影下来只零星的记得几个画面。有时也跟着大人们瞎笑瞎起哄,作为孩子的我们就喜欢那种热闹欢快的氛围。
这露天电影,还有一个特殊效果,就是给单身男女提供一个见面的机会。那时还不太时兴自由恋爱,男婚女嫁基本上还是媒妁之言,定了婚的姑娘小伙子,按传统习俗逢年过节才能见上一面,其他时间基本上是不相见的。而借着看电影,一对恋人就可以背着父母,在一群同伴的掩护下,见上一面,说上一些悄悄话。
现如今,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视,有的还有了家庭影院,电影在乡下基本不放了,只有遇到节假日,县里才安排“送电影下乡”,但只有为数不多的象征性的观众了。
看露天电影是那个年代乡村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尽管我们已人到中年,但对它的记忆还是那么深刻,还是那么难以忘怀!现在回想起来依然感到温馨快乐!至今我还记得散场时放映员那固定的告别词:观众同志们,今天的电影放映完了,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