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三岁,是时候接受学前教育了,我与妻子一道将她送到了幼儿园。
幼儿园里哭声一片,有小班的,还有中班的,主要的还是小班的。门前围着家长最多的,班里陪着孩子不走的,也是小班。
孩子本对入园挺有兴趣,早在两岁前就吵着要入托。基于对某些教育的不“自信”,我选择了放在家里自由发展。
听到周围一片哇哇的哭声,我看孩子的表情也开始逐渐转为畏怯和凝重。我不动声色,没有笑她,语气温和地告诉她自己去摆放小书包,鼓励她与小朋友一起玩耍。
在这个独生子女泛滥的时代,每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心头肉。妻子舍不得走,说偷偷看她会不会哭,还有必要去找老师问一问细节。我想她也会哭,毕竟没离开过家人。
但我想,人总归是要回归社会的。家庭完成哺育和早期的呵护教育之后,就应该尽快放手让孩子走出家门去接受磨练。这是一种成长的无奈,也是健康成长的必需。
想要鸟儿自由翱翔蓝天,就放手让它慢慢舒展羽翼迎接风雨吧。于是我拉着妻子微笑着与孩子说再见。
孩子挺稳重,跟我们挥了挥小手作别,但感觉得出眼中的茫然和不适。
我也心酸,也不舍,还默默地记下了老师的电话,但更多的是欣慰,欣慰孩子成长进入新阶段。
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把他创办的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称为“性格形成新学园”,作为幼儿摆脱家庭育儿局限,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实验。
是啊,幼儿园正是孩子走出家庭、走进社会的第一次实验,不也正是形成新的健康性格的第一步吗?
孩子将在这里改掉娇气、怕生、无礼,学会沟通、思考、表达,收获友谊、快乐、健康,这不正是所有父母的期盼吗?
这里不再是一群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慢慢地开始正确认识公平;这里不再是犯了错大家都能包容,孩子慢慢地开始正确认识标准;这里不再是吃喝拉撒都有人随时问津,孩子慢慢地开始正确管理行为,这不正是人的智能的进步吗?
欣慰的同时我也感受到了一份更重的约束,一份“养不教,父之过”的责任带来的约束。
孩子入园,有了规范,其实也是给作父母的立了一个规范。从此,孩子有了更多信息、更多比较,更加会对父母的日常表现辩证思考,更加会对理所当然的事情提出置疑,更加会对无法接受的东西批评建议。
孩子入园,从此,父母作息必须更加有规律,不能兴之所至,熬更守夜,这样会带坏孩子休息;从此,父母言行必须更加有礼仪,不能“童言无忌”,举止无度,这样会模糊孩子认知;从此,父母工作必须更加有朝气,不能作风散漫,得过且过,这样会影响孩子进步。
父母师,天下第一师,责任重大。圣贤有言,“修身齐家”,应该可以理解为,想培养什么样的孩子,首先要修成什么样的父母吧。
孩子入园,我与孩子一起思考成长与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