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船,长于船,死于船,这是他的宿命!也是他的传奇!
不得不承认,当我看懂这部电影后(至少我认为看懂了),产生的共鸣超过之前看过的任何一部电影,感觉身上的每个细胞似乎都在跳动着。托纳多雷在《天堂电影院》带给我们深深的感动之余,又拍出这样一部带有极端浪漫主义色彩的艺术电影,让我怀疑意大利人的艺术才华是不是像电影中1900的钢琴技艺一样是与生俱来的。面对这样一部饕餮盛宴,不精心解读,岂非如暴殄天物?
一、1900这个“人”
影片主人公1900(Nineteen Hundred)的身份可谓迷雾重重,不少人由此批评影片过于神秘。其实,如果抓住影片的主题,围绕在1900身上的身份迷云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1900其实就是导演塑造的一个纯粹的艺术家的象征符号而已。即使1900是虚构的人物,身上还有那么多迷云,甚至到最后我们发现1900本身都不是最重要的,然而整部影片给我们带来的内心震撼和思考却一点没有因此而减弱,究其原因就在于导演给这个人物的定位是:一个纯粹为艺术而生的艺术家。其实我们从1900的形象也可以多少看出导演的这种意图,如果说,艺术作品作为审美的对象,它为审美主体带来是一种非功利性质的内心愉悦体验,那么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不能怀有太强的功利心。1900的扮演者蒂姆•罗斯在影片中瘦削、儒雅、忧郁、几乎不食人间烟火的形象,丝纹不乱的深金头发,纤尘不染的衣帽领结,风度翩翩的举手投足,才华出众的自信风采,纯净脱俗的天使面容。这一切都非常符合导演对于艺术家的想象。
其实1900的这种身份的模糊性不但暗示了艺术领域里艺术家可以“英雄不问出处”,而且进一步扩大了影片中主人公所涵盖的能指范围,在音乐领域,他可以是莫扎特,在绘画领域,他可以是梵高,总之,他是纯粹的艺术家。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1900这个名字表面上指主人公出生的年份,但背后也蕴含了一定寓意。1900年,人类社会步入了工业大发展的20世纪,“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社会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推进,产生了工业社会的特有大众文化——以工业社会中流水线式生产的文化。在大众文化的冲击下,农业社会中产生的传统精英艺术日渐式微。影片中,1900最后选择和弗吉尼亚号一起爆炸沉没,流露出导演对传统艺术的坚守和对传统艺术没落的无限哀伤。
二、游走于欧洲和美国的弗吉尼亚号
1900一生都在一艘叫弗吉尼亚号的船上度过的。这艘船可以看做是导演营造的一个传统艺术世界的象征,而与它相对应的是象征工业社会的现实世界的——陆地。影片中1900曾面临是否走上陆地的选择,其实背后蕴含着对(传统)艺术世界还是现实世界(工业文明)的选择。其实从船的名字我们也可以窥探出一点端倪,弗吉尼亚(virginia)英文有处女地之意,暗喻导演为我们呈现的这个艺术世界是未被物质世界和现代工业文明污染的艺术净土。
不难看出,导演在电影中制造了(传统)艺术世界和现实世界(工业社会)的对立。这种对立并非毫无道理。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必须超越现实生活,这种超越性使得艺术拥有了一种神圣性,用本雅明的话说就是艺术作品本身的“光晕”,而这种“光晕”如同上帝头上的光圈,是神圣性的体现。
在传统社会,艺术内在的神圣性通过外在的类似于宗教仪式的活动来加以体现或巩固,人们欣赏古典高雅音乐时必须穿着盛装,正襟危坐,到指定地点欣赏,每次参加的人数也是有限的,如同参加某种宗教仪式般。正如1900所说的“(这艘船)行走一次只携带两千人”,正是传统艺术的这些特性,将大量的普通民众拒之门外。而现代工业文明催生的文化工业带来的却是大众文化,此时,艺术作品可以大量复制生产,且随着广播、唱片等媒介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把艺术作品当作一种日常生活的点缀而非纯粹的审美对象,在咖啡馆,音乐成了制造浪漫气氛的手段,杯子和盘子的碰撞声,人们的交谈声就成了音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已经不可能像接受严肃音乐那样,凝神专注地接受音乐,艺术作品的“光圈”(本雅明语)逐渐消失了。因此,可以说导演本身有着明显的精英主义倾向,他所钟爱的艺术也是精英艺术。
其次,值得注意的是弗吉尼亚号是往返于欧洲和美国之间的。西方的传统艺术是在欧洲产生并发展的,而美国却是大众文化(文化工业)产生并发展壮大之地。弗吉尼亚号游走于两地之间,本身就表明了人们对传统艺术和大众文化的一种选择问题,电影中,当船上的乘客看见自由女神像时,大呼“American”,欢呼雀跃,1900脸上却是一脸的落寞。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是人们已经逐渐抛弃传统艺术,转而拥抱大众文化。
其实,传统艺术作为一种精英艺术,只有少数受过良好教育及家庭富裕的上层人物能欣赏,在现代社会追求平等、民主的大潮中,其祛魅是必然的,而片中的自由女神像象征着民主、平等。平等就意味着艺术不再是为少数人所特有,普通大众同样要求能欣赏到其所能理解的艺术,于是艺术的世俗化和批量化生产也就成了必然结果之一。
对此,导演并不表示乐观,在一个看似民主、平等外表下,人们心中存在的各种迷茫与困惑,影片末尾,1900对麦克斯说到:“键盘有始有终,你确切知道 88 个键就在那儿,错不了。它并不是无限的,而音乐,才是无限的。你能在键盘上表现的音乐是无限的,我喜欢这样,我能轻松应对!”。的确,步入现代社会后,人的欲望不断膨胀,每天面临太多可选择的东西,当人们面对这些并不是都了解的东西时,总会迷茫,而不断膨胀的欲望也永远不可能得到满足,借助1900的口,导演道出了心声:“这里(船上)也有欲望,但不会虚妄到超出船头和船尾。你用钢琴表达你的快乐,但音符不是无限的。我已经习惯这么生活。”
由此,借助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导演已经将影片主题升华到对整个西方社会的现代化发展的层面。
三、作为现代艺术代表的爵士乐
我想影片中1900和那位号称爵士乐鼻祖的黑人音乐家斗琴的情节看过的人应该都印象深刻。斗琴过程中,1900和黑人音乐家各弹了三段曲子。在黑人音乐家弹完第一段曲子之后,1900坐在钢琴边思索了一下,然后弹了一首很简单的曲子。其实,这时候1900心里完全没有一点竞争意识。就像斗琴开始前他所说的:“为什么要对决?对决的结果会是什么?”在他看来,音乐本身是用来欣赏的,是应该成为一种审美对象。而作为审美对象的音乐的灵魂在于情感,而非华丽技巧或节奏,所以简单的曲子不一定就是差的,关键在于演奏之人是否真的用心去演奏,是否融入了感情。
然而,在浮躁喧嚣的都市里成长起来的黑人音乐家并不能理解到音乐的真谛,反而觉得1900是在羞辱他。于是,他又弹奏了另一段音乐。或许这段音乐能称得上好的艺术作品,然而在场的观众没人能完全理解,只有1900,只有1900被感动得流泪,这是对音乐最真诚的热爱,他甚至打赌时觉得黑人音乐家应该赢。他默默记下了自己所喜欢的这段曲子,并原模原样地把它又演奏了一次,其实1900内心是想表达对这段音乐的喜爱,是一种敬意,或许在他纯洁的内心觉得这种优美的音乐就应该拿来分享。然而,那位黑人音乐家却又将此视为对自己的讽刺。由此也可以看出生活在两个不同世界的艺术家内心境界的高低。
愤怒的黑人音乐家在演奏第三段音乐时,极度炫耀了自己的技巧,想以技巧打败1900。然而,在1900看来这种对技巧无节制的炫耀且没有融入感情的音乐无疑是糟糕的。于是,1900在演奏前对黑人音乐家说了句:“混蛋,是你逼我的!”,然后,我们看到1900弹奏了一段技巧方面无与伦比的音乐。但是,我们发现1900在弹奏这段音乐时,脸上并没有以往陶醉的表情,反而表现的高度紧张,甚至是痛苦,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纯粹将就技巧的音乐非但不能带来心灵的愉悦,反而是痛苦。最后,1900将那支用钢琴部件点燃的香烟塞到黑人音乐家的嘴里说到:“你抽吧,我可抽不来。”话外之意,这种糟糕的音乐你自己享受吧,我欣赏不来。当黑人音乐家在雨中黯然地离开弗吉尼亚号时,1900说了句:“Fuck Jazz”。或许这时候我们心里对于1900的那个疑问—— “对决的结果是什么?”已经有了答案,用音乐进行对决的结果就是音乐不再是单纯的音乐,而沦为某些人博取名利的工具,成为伤害他人的利剑。
其实,爵士乐被作为一种堕落的艺术形式被加以批判已不是第一回了,黑泽明在电影《生之欲》中,也将爵士乐作为浮躁和奢靡的象征。而对爵士乐批判最深刻的要数阿多诺,阿多诺甚至将爵士乐作为批判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一个切入口。
阿多诺从整体和细节上对爵士乐进行了详细分析,得出以爵士乐为代表的现代艺术标准化和伪个性化的基本特征。当爵士乐的演奏技巧被市场接受后,技巧本身成了商品,资本就流向此处,按照商业运作的规则对其进行改造并进行生产,爵士乐渐渐融入了文化工业的标准化运作中,成为了市场上的商品。
其实,影片中的一个情节也向我们印证了导演对于将艺术作品以工业化的方式生产的担忧。当唱片商把录制好的音乐播放给1900听并说到会有成千上万的人欣赏到他的音乐的时候,1900震惊了,说了句:“我的音乐怎么能离开我?”并毅然决然地夺回了那张唱片。当然,1900夺回唱片也有爱情方面的因素。
四、爱情之于艺术
爱情是必需的吗?影片中,1900也曾面临这个问题,那惊鸿一瞥的爱情几乎让他冲破宿命的轨道——走上陆地,但最后终究放弃了。或许1900的爱情甚至不能称为爱情,这段感情更多的只是1900的单相思,对着镜子反复练习着如何将唱片送给心爱的少女,或许他已将全部的情感融入了那段音乐,而言语相对于音乐显得如此苍白无力,但最终他还是没能将唱片送到少女手里。
当他最终鼓起勇气要下船去追寻自己的爱情时,麦克斯欣喜地为他构想着未来的“幸福生活”。然而走至舷梯中间,望着那由钢铁水泥铸就的丛林时,他犹豫了。在影片末尾,他说到:“可是,阻止我的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所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你明白么?我看不见的那些。在那个无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东西都有,可惟独没有尽头。根本就没有尽头。我看不见的是这一切的尽头,世界的尽头。”这个没有尽头的世界,对他来说就是一台“太大的钢琴”、一段他不会演奏的“音乐”,“如果琴键是无限的,那么在那架琴上就没有你能弹奏的音乐,你坐错了地方,那是上帝的钢琴”。于是,他回头了,在爱情与艺术之间,他终究选择了后者,选择继续沿着宿命的轨迹前行着,恰如他自己所说的:“我出生在这艘船上,我已经与这个世界擦身而过了。”
是的,爱情很伟大,古往今来多少英雄终究为红颜所祸,多少艺术家因为爱情创作出许多伟大的作品,但是对于1900这样一个纯粹为艺术而生的人,爱情只能是第二选择,尽管他也为失去爱情而忧伤难过,但是只要有音乐,他总能获得新的快乐。我曾经无数次幻想1900走下船之后的故事,然而现在却不愿也不敢再想了。
结语
“麦克斯,你是唯一一个知道我在这里的人。你是唯一一个,而且你最好习惯如此。原谅我,朋友,我不会下船的。”影片末尾,当麦克斯流着泪倾听1900诉说心声时,我感觉到自己内心也在流泪。混迹于现实世界而饱经沧桑的麦克斯已经很久不吹小号了,他终究无法体会1900那种毅然、决绝追求艺术的态度,但他尊重1900,所以他能成为1900的朋友。有时候,如果我们不能理解他人的追求时,我们起码可以选择尊重他人的追求。
1900最后一次演奏已经没有了钢琴,但我们依旧听见了琴声,一声巨响过后,1900随着弗吉尼亚号从这个世界上彻底消失了,留下的只有旁人只言片语的传说和一张支离破碎的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