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书房发现《政法笔记》时,便被这本有着严肃书名却配有浓郁艺术气息封面的书所吸引。好奇地询问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写的怎样一本书时,却换来朋友的惊叹,“亏你学了好几年的法律,现在继续从事法律工作,居然没有听过冯象和《政法笔记》”。惊讶之情就像法学专业的学生没听说过司法考试一般。于是,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将政法笔记收入囊中。
大概是受中古文学博士经历的影响,冯象将自序题作“牟言”,奠定了该书浓厚的古汉语风格。整本书的文字简练、古朴却又不失风趣和幽默,严谨的法律专业知识、浪漫的文学情怀相得益彰。与晦涩艰深的法学著作相比,《政法笔记》更像一本散文集,言辞优美、文笔流畅,耐人回味的内容经得起细细品读。
冯象博士声称,因为对一般普法文章的“不满”,于是想跨出门槛,为非法律专业的普通读者写一本书,讲述新旧政法体制转型中的一些法律问题。书中25篇小文章内容天马行空,看似信手拈来,但在作者娓娓道来之后,便觉举重若轻。书中的内容十分广泛,从鲁迅的肖像权到欧洲的肖像章纹之学,从葛流帕福音到2000年美国大选,从反腐败到法学教育的出路,作者不时使用暗示和隐喻,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引导读者进入精巧细致的推演,让读者在不自觉的揣摩中领悟隐含其中的的法理。读完之后,不禁为作者广阔的知识面和学术视野所折服。
该书的一大特点,就是通过案例来阐述法理。例如,倪培璐、王颖诉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侵害名誉权纠纷案、褚时健等贪污、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案(《腐败会不会成为权利》),毛集镇石河村二百零七户农民诉毛集镇政府加重农民负担案(《它没宪法》),汪曾祺与《沙家滨》版权纠纷案(《法盲与版权》)等等等等。案例的引用,使得阐述更加生动形象,更便于读者理解。
全书中,作者始终保持一种冷静的态度直面法治现实,一步步地指出其中隐含的悖论。例如,在《正义的蒙眼布》一文中,作者引用正义女神蒙上蒙眼布裁决众神失和的故事,引出对于程序在改革中的中国的政法地位、功用和价值的讨论。作者认为,程序是“刻意选择”的与当事人及外界权势保持距离的一种政治与伦理姿态,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然而,复杂的程序容易产生累讼,加重当事人的负担,引发诸多社会问题。司法实践中,“重实体,轻程序”这一老问题的根本,不在于审判方式、法官学历等技术培训和资格证书的不足,而在于工具主义的法治环境下,认为现行法律有待完善,因此需要坚持经人情常理衡平后超越法律的实质正义,需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来避免失误。于是,“情理法并重”的正义又要求司法视线不能被程序所遮挡。与主流文章开篇即提出支持或反对某一观点的写作模式不同,作者始终没有给出自己明确的态度,这种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留给读者更广阔的空间来思考,你自己究竟会得出怎样的结论?
带着思考读罢全书,让我对“政法”一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政治与法治本是相辅相成,不可截然分开,当下刻意回避“政法”这一提法的现状,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我们思考问题的角度。感谢作者为我们提供的观察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