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听人教诲:成功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从责任走向优秀》一书却为我们指明了成功的另一个向度——责任心。“责任”两个字非常平凡,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谈及这两个字的声音总不绝于耳。但何为“责任”,怎样“责任”,仔细想想却又觉得空洞茫然,行动起来更是不知所措,无从下手。“责任是什么?不为自己找借口,只为成功找方法。”有幸拜读曾国平教授《从责任走向优秀》一书,心中疑云一扫而光,对“责任”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勤奋固然重要,但责任更不可或缺。如果说勤奋是通向成功的必经道,那么责任便是到达终点的指向标。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是法律人对工作的态度要求,但如何在完成工作的基础上提升质量、精益求精,却需要责任心的驱使。“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只有责任心,才能让我们形成一种自律,一种不知足、不懈怠的成长自律;只有责任心,才能让我们履行义务、承担过失、坚持对使命的忠诚和信守。
责任心不仅是一种担当,更是一种态度——对生活的积极接受、对生命的积极态度、对角色的认真扮演、对工作的出色完成。责任心不仅是完成工作,更包含了对工作的认可、接受和热爱。将自己的职业升华为事业,从而肯定它、热爱它,专注于它、忠诚于它,为之奋斗、为之奉献,为自己搭建展示能力的舞台、为自己构建跻身优秀的平台。
爱默生说:“责任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它是一种伟大的品格,在所有价值中它处于最高的位置。”诚然,责任是一切品德中最重要的,是维系整个人类社会运行的基础,没有了责任的约束,社会将走向混乱,国家将走向灭亡,人类也将最终走向毁灭。“责任”二字虽然看似空泛,但细想起来,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诠释。
首先,在社会中当担当起某种职务、职责和义务。
责任无处不在,存在于生命的每一个岗位。每个人在社会中都会饰演形形色色的不同角色,父亲、母亲、儿子、女儿、领导、下属、同事等。无论一个人担任何种职业,做什么样的工作,他都对他人负有责任,这是社会法则,也是道德法则,还是心灵法则。在这个世界上,每个角色,每个职位都包含着相应的责任,承担着应该承担的任务,从某种程度上说,对角色饰演的最大成功就是对责任的完成。身为法律人,手捧着无比高尚的法律,就应该以人民服务为己任,全心全意做好审判工作。
其次,积极做好份内应做的事。
空谈“责任”或许有些不着边际,所以要把“责任”落实到行动上。“责任”落实于行动,不在于惊天动地,不在于轰轰烈烈,只需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做好本职工作,做好份内的事情。做好份内的事情,看似一句稀松平常的话,却包含着沉甸甸的责任。一个伟人曾说过“人生所有的履历都必须排在勇于负责任的精神之后。”在责任的内在力量的驱使下,我们常常油然而生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和归属感,“如果你能真正钉好一枚纽扣,这样该比你缝制出一件粗制滥造的衣服更有价值。”尽职尽责地对待自己的工作,无论自己的工作是什么,重要的是我们是否真正做好了我们的工作。无论我们身处审判一线,还是后勤保障部门,每一天如何调整好自己心态去做好每天的工作?这就要求我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并勇敢地扛起它,认认真真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就是完成了自己生命的信念,完成了对所负使命的忠诚和信守,这是对责任的最好诠释。
最后,责任是对过失的承担。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工作中,错误和挫折在所难免,有的人犯错后百般推诿,寻找任何可能的借口来推脱责任,而有的人却能反思为什么犯错误?这两种天壤之别的态度,也正是对于责任的不同担当。只有勇于担当责任,才会有经验和教训,才会有预防犯错的前提和条件。对过失的承担,对我们每个法律人来说,尤为重要。审判工作需要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责任心,一个连自己过错都不愿承担的人,那他又会对工作有多少忠诚和付出呢?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敢于承担责任的人,犯错误后任何借口都是推卸责任,任何理由都于事无补,只有认清自己的责任,勇敢承担自己的过错,才会在工作中有所作为,不断进步。
责任,德之灵魂。看罢全书,让我受益颇深。在当代社会,几乎每个行业都非常强调责任的力量。责任在社会中不仅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能力,而且是其他所有能力的统帅与核心。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应树立正确的责任观,积极实现责任,勇于承担责任,从日常工作做起,从小事做起,为审判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