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我不是柴静的粉丝,也不是《看见》栏目的忠实观众。之所以选这本书阅读,是因为曾经在幼年时,也梦想过当记者,很喜欢女记者们干净利落地揭示真相。好在现在从事的工作也是揭示真相。《看见》这本书,个人认为,写得还是比较真实的。书中其实通过各种各样的栏目故事,也顺便描述了柴静她自己的成长记录,她的心理历程。柴静是幸运的,她至少很早的时候明白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并且抓住机遇做好了。
我以前写的文章也都是小清新风格。可自从看了这本书以来,有种沉重感,让我在阅读中时而眼含泪水,时而叹息不已。有一次一口气读了一百多页,我长长地深呼吸了一次,好像有重物沉沉地压在我心上。这次写出来的文字,可能考虑不太成熟、周全。但都是由衷而写,有感而发。写出来后,心里就坦然了。
本书虽然描写的主题是记者,可我在这些文字、语句里也看到了与我们法律工作息息相关的一些元素。有的元素可能是共通的,有的可能是有差异的。
看到非典那一段故事时,我的泪珠满满在眼里。想起过去刚工作那会儿,一个同事也曾跟我说,出来工作,哪能像你这样过度慈悲?我当时也说,我也没办法。这是我最自然真实的心情。
书里另外写了一段柴静与医生的对话,医生说“像我们在急诊室,实习的医生都很同情受伤的人……这帮不了他们,冷静询问才能求解。”柴静:“你说得对,但我还做不到,也顾不上,我就是那个刚进手术室的小医生,我第一次看到真实的伤口。我有我的反应。”这段话,我也曾听一个当医生的人提过。她说,她现在面对病人很麻木,不像外界以为的那样。我当时听着,不由地悲从中来,也跟她讨论了一阵。然后,说到另一个当小学老师的人,也是曾抱怨孩子们并不是那么可爱,他的耐心经过周而复始地面对孩子们的调皮捣蛋,也快枯竭了。那时,我问,可能根源在于你们都不怎么热爱自己的职业吧?在你们的心里,这个工作更多时候意味着有稳定的收入以供自己较好的生活。那时候的我,难以理解,人们怎么每天重复着自己并不真正热爱的工作,却又不改变现状,实现自己的梦想?那时候的我,和所有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样,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主义。
现在,我会跟他们说,不管你们的梦想是什么,要么鼓足勇气去实现,而不是每天遗憾或感慨;要么坦然地接受现实,并尽心尽力地做好。而我,从不后悔当时的坚持。正因为那时的坚持,我才做着现在的工作,有机会接触到各类实际发生的案件,才能那么充满热情地对待自己普通,甚至有时琐碎的工作,而能从中发现乐趣,挖掘到宝藏。每次跟随法官们办理案件,就像经历一段无与伦比的旅程,充满未知、探秘,吸引我不顾一切地思考,思考案件中涉及的法理和蕴藏着的生活常理。
由于深爱法律这个工作,所以看到本书描写记者工作的有些话,让我很自然地联想到我们的法律工作。另外,还引起我对生活的一些零散的感悟。
比如,“记者的首要任务是揭示真相。”也许果真如此,记者的本职,只在揭示,并非惩罚。作为从事法律工作的我们,也应明确自己工作的本职范围,不仅有益于保护自己,更加有益于切实地做好工作。我们的职业要求我们,必须中立。
“好采访是一刀一刀把一个人的魂儿活活儿剥出来晒,这个剥里面全是逻辑,递进,环环相扣。”也许好的庭审提问也是这样。因为,这能帮助我们最大限度理清事实头绪,还以客观原貌,保证公平。
“只有通过争论才能达成共识。”这就像我们的合议制度,通过承办法官汇报案情,其他合议庭成员仔细分析,三人激烈、认真地讨论,只是为了更进一步接近客观事实,更好地确保当事人得到公正的裁决。
“你别让观众看出你的喜好来,生活里你怎么样是你的事,上了节目你就不能有这个。”“成熟是么?”“不是成熟,这是你的职业要求,你成不成熟都得这么办。”“她总是站在她认为的弱者一方简单地批评。这样的报道很难客观。”实际上与我们的工作一样,不预先假设什么观念,不让当事人看出我们的好恶,以免伪装博得同情,以免投其所好,影响案件的公正裁决。否则,受到个人感情影响的裁决也很难公正、客观。走到法院来诉讼的人,大都想要在现实中实现法条里描绘的那个公平、正义、平等的世界。法院的职业者也应只是客观评判真相。
一个裁决的影响,可能超过我们以为的范围。首先是对当事人本身的,然后是当事人身边的人,接着是当事人身边人的身边人。因此,作为法律人,能对得起自己,对得起未来。某一天回首,无愧,无悔,足以。
“采访不用来评判,只用来了解:不用来改造世界,只用来认识世界。记者的道德,是让人‘明白’。” 这与我们非常不同了。我们需的工作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评判。
“人性里从来不会只有恶或善,但是恶得不到抑制,就会吞吃别人的恐惧长大,尖牙啃咬着他们身体里的善,和着一口一口的酒咽下去。最后一页,“血红的眼睛”睁开,人的脸也许在背后挣扎闪了一下,没有来得及尖叫,就在黑色的漩涡里沉下去了,暴力一瞬间反噬其身。”“道德,不是没有弱点,而是看清它,然后抑制它。”这让我想起,在很多反腐的影像资料里了解到的那些人是怎么一步一步掉进深渊的。没有任何人是愚蠢的,如果知道前面是深渊,谁都不会主动迈出那一步的,哪怕深渊的对面堆满了金子。他们没有经得住金钱、美色的诱惑,没有耐得住清贫的寂寞,一点一点,到最后的完全无所谓。
书中有段描述到女犯接受检察官讯问的时候,想要说说“十几年咋过的”,检察官打断她:“听你拉家常呢?就说你杀人那一段!”这种情景,我们也遇到过。其实,可能同是从事法律工作,所以大概能想到这检察官的心情。在他的眼中,这可能不过又是一个普通的刑事案子,不过又是一次依法讯问。对此,我不置可否。因为,毕竟,办案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尤其有的不发达地方,更是案件数量巨多。如果每一个案件,都是那么细致的盘问、倾听,可能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司法效率,浪费司法资源。这可能就是柴静作为记者,不能感同身受的。她只是看到了一个小小的表现形式,却忽略了各种因素。作为法院检察院的工作者,都深有体会,每年上升的案件量和结案率里面包含了我们多少的辛酸、汗水。尤其是一线的办案人员,常常加班到深夜,从法官、检察官到书记员。当然,我并不是偏袒或者帮那个检察官开脱什么。这种现象,可能确实存在。我也知道。
只是想说明的是,法官、检察官虽然在很多人看来是高人一等的社会职业,可他们本身也是人,是人就有人的共性。比如,这里说的检察官,是不是最近案件数量很多,结案压力很大?连续几天都在焦头烂额地讯问不同的犯人,思维、感觉有点麻木了?不过,我也不认同这位检察官的说法。因为人总有软弱需要帮助的时候,所以在自己属于强势地位的时候多多关爱弱者吧。帮助其他人,关注弱者,更新社会的血液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受益者。并且,只有真正实现了保障弱者的权利,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写郝劲松那段,郝劲松说:“在强大的机构面前人们往往除了服从别无选择,但是我不愿意……今天你可以失去获得它的权利,你不抗争,明天你同样会失去更多的权利,人身权、财产权,包括土地、房屋。中国现在这种状况不是偶然造成的,而是长期温水煮青蛙的一个结果……”柴静:“但是一个人的力量能改变什么呢?”郝劲松:“……整个世界为之改变。”柴静写到:“我接触最多的情况不是质疑、反抗、咒骂,而是——这是让我最难过的——所有人都认了。”这些让我想起了著名的蝴蝶效应。
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1963年在一篇提交纽约科学院的论文中分析了这个效应。对于这个效应最常见的阐述是:“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大意是说一个不起眼的小动作却能引起一连串的巨大反应。中国古代典籍中也有相应的描述:《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有时能听说周围的漠不关心、冷酷,也就是大家口中所谓的现实。很早以前,我也在纳闷这样一种现象。很多人都说现实怎么怎么的,自己又是这些“现实”群体中的一个。他们以实际行动积极、主动地维护这一群体的特征,在实践中变成这些“现实”中的一员。他们可能就在我们的周围,也可能有我们自己的影子。那么,就算为了我们自己,也得好好改变这现象。水滴石穿,积少成多。就像对于有的少年犯,我们不应该仅仅是冷漠的裁判。是不是可以多一点教育帮助?对于贫困学生,是不是可以不只给钱的赞助,也从精神上给予指引?
“为什么许多人都选择屈服?因为他们觉得投入太多,收获很少或根本没有。我们绝大多数都是普通人,却希望其他人都能做个公民……”其实我们可以做的力所能及的事,还有很多。请别说关心社会问题是无关痛痒、浪费时间的事。要知道,我们每一天,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都是社会的一员。社会是什么样子,直接影响的是我们自己。也许今天是甲,明天是乙,后天是丙,大后天呢?人性很脆弱,人性的魔需要人自身控制、家庭关心、制度保障。公平正义本来就是法律人的天职。与其咒骂不公,不如点亮希望。
陈虻跟柴静说:“用你的皮肤感觉新闻。”而我天真的理想则是用我的灵魂理解法律。曾听人说现在的法律落后死板了。我的理解是万事万物都是处在发展变化中的,法律也不例外。客观的大环境瞬息万变,写成法条的文字并不是死死地站在那儿的。因此,司法解释和一些细则、指导规则应运而生。这便是进步、发展。
书里记录了崔永元的一段话:“我每看这个,就觉得自己非常渺小,我们受那点委屈算个屁啊。这里所有的人都是九死一生,家破人亡,多沉重的词啊,对他们来说小意思。受尽委屈,有误会,没有钱,半辈子吃不饱饭,儿女找不到工作,女朋友被人撬走,邻居一辈子在盯着你。当我每天看他们经历的时候,我忽然觉得我这个年龄经历的所有事都特别淡。”这种感觉,我也曾深刻体会。记得在5.12时,看到系列图片、影像资料,看到那么多真切上演的悲剧,那时候开始懂得珍惜,珍惜现有的一切,从家人、朋友,到我们的学业、工作。我们应当庆幸,庆幸还活着,还活得那么完整。笑着面对每一天,都活得真诚、开心,是我自那以后的生活理念。不管遇到好的或不好的事,淡定一些,坦然一些。
还想写的方方面面很多,有的过于零碎,只好就此停笔。不得不说,这本书点燃了我心中沉睡的火星。让我又开始用自己的眼睛看百态,用自己的笔触写生活。
对于同样身为女子的我们,个人认为这本书很有学习价值。这本书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感情细腻丰富,适合女子阅读。从书中,我们能看到柴静对生活、对工作的思考及态度。当然,不是说她的理念就是对的。每个人的思想可能都有局限性,都是受限于自己的成长环境、接受的教育、从事的职业、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事情。总结一句话,应了马克思主义的一句至理名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有的情况,都是不同的,都不能僵死、刻板的看待、分析、应对。强烈推荐本书。
另附上我摘抄的,认为写得蛮好的语句,以供大家讨论、学习:
1.这才是最困难的地方,因为蒙昧就是我自身,像石头一样成了心里的坝。
2.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3.白岩松有天安慰我:“人们声称的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福。”
4.回忆太痛苦了。但痛苦也是一种清洗,是对牺牲的人的告慰。
5.为了一个目的——哪怕是一个正义的目的,就像车轮狠狠碾过人的心,也是另一种戾气。
6.你需要参与这个世界。
7.知道和感觉到,是两回事。
8.王小波说过,你在家里,在单位,在认识的人面前,你就被当成一个人看,你被尊重,但在一个没人认识你的地方,你可能被当成东西对待。我想在任何地方都被当成人,不是东西,这就是尊严。
9.阿甘是看见了什么,就走过去。
10.我总算试过了,起码我试过了。
11.正义是自己内心对自己的期许,不是用来胁迫人的。
12.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答案,也没有完美的世界图式。认为一个人、一个概念、一次诉讼就可以彻底解决现实问题,还是有一个共有的规则存在。
13.追求真相的人,不要被任何东西胁迫,包括民意……站在更远的地方来看我们自己。
14.不要太爱惜你的羽毛。
15.记者价值中立并不等于价值冷漠。
16.如果我们对一只猫的死亡漫不经心,我们也会同样漫不经心地蔑视人的痛苦和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