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随笔
你看见的都是事实吗?
作者:晏芳  发布时间:2013-05-29 15:55:08 打印 字号: | |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老天使和小天使在富裕的地主家做客,地主让他们睡在阴冷的地下室,但老天使却在第二天早上将地下室的漏洞修补好了;老天使和小天使去穷苦的佃户家做客,佃户将唯一的床让给了他们睡,第二天佃户家唯一的驴却死了。小天使忿忿不平,责怪老天使处事不公。但老天使却回答他:地下室的漏洞里是地主藏宝之处,堵死了地主就再也取不到他的财宝了;佃户的妻子被死神召唤,用驴去代替是唯一的办法。孩子,你看见的并不是你认为的事实。

  人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世间万物万事,扑朔迷离而难辨是非之事屡屡皆是。在我们的法庭上,每天都上演着人间的悲欢离合、是非得失,作为一个旁观者和裁判者,我们看见的台下的各色表演,都是事实吗?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此语虽然失之绝对,但是却屡屡被印证。记得我在信访窗口值班之时,有两个五十余岁的阿姨焦虑地来咨询,称其母亲的房屋被姑母所长期霸占,并恳求我耐心听其八十老母亲的亲笔陈述书。其情可悯,同情之余不由得问,二十多年的事了,为什么现在才追诉。扭捏半秒,答曰拆迁补偿开始了。所以,我看见的焦虑或许不是被不公平对待的心理反应,甚而八十老母的亲笔又是怎么回事也值得考量。作为法官,看见的此类事件比比皆是,我不是质疑芸芸众生的善良天性,但或许法律存在的根源就在于人性本恶。所以我们看见的都是事实吗?“真与假,两副面孔相差无几,我们却只有同样的眼睛看它。”

  作为新闻工作者,柴静在《看见》中以一颗敏感而热情的心在触摸这个社会,与非典零距离的勇气、与污染持久战的执着、对边缘人群的深切理解、对弱势群体的无言支持。一个新闻工作者美好而善良、热情而易感、正义而顽强的形象是那么的让人热血沸腾。作为一个法官,更作为一个笃信正义的法律人,我亦不禁深受感染,在心中细数自己所审理的案件是否有那么戏剧性地伸张了正义,但很遗憾,没有。或许也有当事人送的锦旗,也有新闻报道的正面评价。但其实,这些却不是我们所追求和需要的。法官所追求的是法律的价值,而法律的价值是什么?是公平的正义。犯罪嫌疑人的受惩、一方当事人的败诉,不应仅仅出于我们的“看见”以及看见后的感受;而是应该出于证据的审核、法条的适用。法官所看见的事实是证据支撑的事实,而非感性的心所感知到的事实、亦非采访对象告诉我们的事实、更非社会某方面舆论所导引的事实。甚而,我们不应主动去求证事实,因为犯罪嫌疑人应得到疑罪从无的公正、民事被告应得到无证据就不能判之败诉的公正;更因为犯罪证据的收集是公检之职责,我们不能越俎代庖,让国家的审判机关负担审判以外的职能,也因为民事证据的收集主要应是诉辩双方自己的义务,我们只能袖手旁观,不能让国家的审判职能失去其中立的价值。

  进而,我们将触及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的博弈这一古老的课题。作为法律的裁判,我们只能无限地接近事实的真相,而不能苛求裁判就是真相。从审判技术而言,跛足的正义有时确实来得很慢,只是一条木腿的保证。但这一方面要求我们法官以理智操作规则,以智慧认定证据,以求对事实最小的偏差;另一方面却是更为重要,坚持实体正义对程序正义的妥协,坚持程序的最高价值。以唯一的程序尺度来维持法律适用的一致性,因为坚持程序的正义,才能达致正义必胜、真善统一的信念。

  “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同样,社会对我们的期望是“别当了法官就不是人”。现在社会对我们的评价可是不高,为什么,或许有人会说,是因为我们不主持正义,但是我要说,是因为我们不按一个标准主持正义。法律的正义,只能是证据显示的正义、只能是法条适用的正义、只能是坚持程序正义基础上的实体正义。法官的自由裁量在法治程度不高的社会不是用得太少,而是用得太多。只有适用同样的正义标准、适用唯一的程序尺度,而不是被看见的所谓事实所困扰,或许才能获得法律适用对象的认可。

  主持人需要做一个感性的热血沸腾的人,法官却不行,法官必须理性而智慧。法官所认定的事实不应是“我看见”,而应是“证据显示”,我们必须把眼所看见、心所感知的事实用法律的智慧加以武装,以法律认可的证据、法律适用的条文、法律规定的程序来加以固化。这才是法官看见的生命力所在。记者看见的观感错误还可以弥补、法官看见的错误所带来的后果往往无法补救的。个案的遗憾、个体的冤屈必然导致法律价值的被怀疑。培根曾说:“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十倍于犯罪,因为犯罪只是污染河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污染水源。”

  “让我们期待一个民主与法治的社会早日到来”,这是柴静所说的新闻工作者主持节目结尾的套话,其实这更是我们法律人的心声。大多数的法律人,并不是吃了原告吃被告,这句污蔑会让很多清白做人、认真做事的法官苦笑无语,亦无力辩驳。但或许终有一天,当我们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严格地采信证据、严格地适用法条,而非以自己看见、别人看见为指引之时,我们将坦然地面对这句话说:“我除了吃饭,什么都没吃。”
来源:一中宣
责任编辑:一中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