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秘的海洋世界,章鱼用触角感知环境,以决定捕获猎物还是脱离险境。在现实生活,我们有五官去感受,有手脚去行动,使得抽象的事物瞬间立体呈现,形成内心认知。人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是,我认为单纯的耳闻目睹形成的只是表面认识,没有用心,没有思考,便摸不清本质。我们常常奉经历为财富,尊历史为明镜,但是如陈虻对柴静所言“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明白什么造就了我们的痛苦,才能远离痛苦的深渊,到达幸福的彼岸。世事纷繁复杂,光怪陆离的现象时时冲击着我们的眼球,唯有思考,才是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放大镜。
浮萍无根,只能以匍匐之姿随波逐流,漂流天际;参天之树,矗立于天地间,皆因盘根错节吸收天地的精华。浅薄者,不懂思索,面对艰难险阻多以抱怨斥责之,往往在喋喋不休中与成功失之交臂;思考者,善于在乱象中超然物外,冷静分析发现事物的规律为己所用,进而取之。思考是一种习惯,不是烟花般绚烂却短暂的灵光乍现,而是润物无声的微风细雨。它以低调的姿态展现你内心世界的五彩斑斓,它用纤弱的臂膀救你于迷茫的深渊。思考具有牵引我们前进的无形力量。
“随声附和是谓盲从;一知半解是谓盲信;感情冲动,不事详求,是谓盲动;评诋激烈,昧于事实,是谓盲争。”这是《大公报》主编张季鸾的一段话,我认为最能发人深省。这不仅是所谓的大时代中国记者的职业道德要求,也是我们主宰人生不被庸俗淹没的不二法门。或许,这就是牛顿与无数被苹果砸中的人们区别之所在吧。独立的思考,避免我们丧失自主性,削弱判断力,没有理性,不求真相,防止我们用浅薄无知的语言、行动粗暴地宣泄、表达自己。在这个网络触角遍及各个角落的社会,出乎预料的各种信息都有引起舆论爆炸的威力。没有思考,便无法辨别好坏,没有反思,便无法选择立场。或者有人会说,我不用辨别,我不用选择,我只是旁观。当然,对于别人的事你可以静观其变,甚至隔岸观火,但是,自己的人生永远无法置身其外。笛卡尔曾说过:我思,故我在!唯有思考,才能使我们发现自我,操控自己的人生。
柴静的书,是为《看见》,又不止于看见,是看入眼中,却见于心底。看见是一种哲学,是耳闻目睹后了然于胸的气度,是打破自以为是揉碎重建的勇气。她说:“我没有刻意选择,我只是选择了强烈生命印象的人。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浸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是不安。”无休止的重复、平淡无奇的生活像慢性毒药会渐渐麻痹人,如温水中的青蛙,悄悄地陷入了只能坐以待毙的困境。“思考的本质——不安”,是保持生命活力的保鲜剂,犹如划破漆黑夜晚的闪电。总有一件事、一个人、一个瞬间会成为触痛心灵、刺激神经的警钟,它能唤醒心底的悸动,打破消极、安于现状的状态。我们常常感叹时光如梭,很多时候,来不及思索,来不及回望,生命的轨迹已经机械性前行了良远。在对生活渐渐失去激情的某个时刻,我们应当学会停下疲惫的脚步,静静思索,回味得与失、成与败之间跌宕起伏的人生滋味。在喧嚣浮华的世界里徘徊、迷惘时,我们应该学会权衡,沉淀内心的欲望,三思而行理性做出选择。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大千世界,人与人之间水乳交融,沿途虽有不一样的风景却终究殊途同归。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寻找共鸣,透过别人的眼睛打量世界,在别人的思索里感知自我。品读了别人故事里的五味陈杂,谁又会来倾听我们谱写的序曲和完结篇呢?人生如白驹过隙,只有走走停停,才能欣赏到沿途的风景;只有时时感念,才能铭记经历过的酸甜苦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思考的过程,慢慢学会思考,学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