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律实务 > 理论探讨
从文化建设的视角谈改进审判作风
作者:单丹  发布时间:2009-09-16 00:13:35 打印 字号: | |
按照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要求,全面加强法院队伍建设,强化法院干警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意识,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法院干部队伍,对法院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作风建设是队伍建设的基本保障,在新形势和新要求下各级法院继续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要创新思路,加强感恩文化、责任文化和廉政文化建设,通过发挥文化的导向、激励、凝聚作用,达到影响人、塑造人、教化人的效果,打造一支为民、务实、公正、清廉的司法队伍。
    一、建设感恩文化、责任文化和廉政文化的管理背景
    从国内以及一些国际知名企业来看,其治理结构都有一个共同点,即视文化和制度为团队发展的生命,这些成功的企业都有一整套自己的企业文化和完善的制度体系,一方面用企业文化激励员工发挥出自身的最大价值,另一方面又用完善的制度约束员工,文化与制度的均衡发展促进了企业的全面发展。纵观法院目前的管理体系,可以看出,多年来法院在内部管理上制度建设是渐趋完善的,而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或者说虽有法院整体文化,但这种文化理想色彩偏重,实际效用发挥不足,成为改进审判作风的一条“短腿”,影响到制度建设成效的进一步发挥,因此,亟需加强法院内部文化建设。
    分析目前法官及其他工作人员(以下统称法官)的思想状况,可以概括为三类,一类是努力进取型,这类法官积极进取,尽职尽责,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热情服务当事人,公正行使手中的审判权,用强烈的责任心完成自己的岗位职责;第二类是随波逐流型,这类法官能够完成交办的任务,但进取心较差,工作缺乏主动性,有时候也会出现粗心大意的现象,例如态度不热情、文书出现错别字等;第三类是怨天尤人型,这类法官不能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办事缺乏责任心,有推诿工作现象,这种现象只发生在极个别法官身上。这说明在法官队伍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法官的审判作风还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空间。
    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行使着人民赋予的权力,承担着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调处各类纠纷、打击犯罪的重要社会职能,应该以高度的责任心来对待手中的权力。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究其原因是有些人缺乏感恩意识、责任意识和廉政意识。建设感恩、责任、廉政三种文化,对于提高每名法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意识,改进审判作风,促进司法公正与高效目标的实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感恩文化、责任文化和廉政文化的内涵及建设途径
    (一)感恩文化
    感恩,就是让我们以知足的心去体察和珍惜身边的人、事、物。中国自古就有“感恩”的传统,《诗经》有“投桃报李”之说,文人留下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诗句,民间更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谚语和“衔环结草”的故事。
    感恩对于个人是感恩心态,对于社会就是感恩文化。感恩文化是一种基于人自身需要的文化自觉和行动自觉,意味着平等与尊重、服务与回报、付出与牺牲,是一种植根于庸常生活的日常精神,是透过行动和机制的价值实现。
    成功守则中有条黄金规律:待人如己。也就是凡事为他人着想,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和创造价值的主体,我们理应对人民群众怀有感恩之心,这既是对他们的基本尊重,也是审判活动得以顺利展开、树立司法权威的根本前提。作为一名法官,我们应该多为当事人考虑,公正地服务于所有社会成员,使社会发展成果为社会所有成员共享。一个心怀感恩的法官,必然是一个主持正义的法官,会受到群众的肯定。感恩文化就是要使广大法官懂得感恩并不断付诸实践,形成浓厚的感恩人文氛围。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奉献,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父母、回报社会、回报祖国,对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情负责。
    在感恩文化的建设中,我们一是要搞好宣传教育,增强认同感。采取网络专题、座谈会等形式,宣传中华民族传统的感恩文化内涵与精髓,培养道德良知、增强人格魅力、提升成长力量,改进审判作风。教会大家从感恩做起,将文化传统运用到工作中,将感恩升华成一种工作态度,一种处世哲学。二是开展实践活动,营造感恩氛围。从感恩父母开始,开展以“心怀感恩、践行公正”为主题的征文等形式的活动,积极营造“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当事人”的浓厚氛围。三是把结对帮扶工作当作上好感恩实践课的重要内容,也当作法院自身建设的重要环节,作为教育全体法官增强党性修养,提高宗旨意识的必修课抓实抓好,增强群众意识和群众感情。
    (二)责任文化
    在法院建设感恩文化的实效之一是要求每一名法官珍惜现在,珍惜今天,只有珍惜,才会产生责任。
    “责任”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有二:一是指分内应做的事;二是没有做好分内应做之事而应承担的过失。在这里我们说的是第一层含义。作为一个社会纠纷的裁判者,要求法官在面对诉讼的时候不得有偏袒及同情之心,不能够以道德的冲动来代替法律的认真,法官的根本责任就是正确履行职责,在解决纠纷、审判案件时查清事实,正确适用法律,维护社会正义。
    其实,不论一个自然人还是一个团队,很多问题的根本还是责任问题。虽然我们有很好的战略、很好的方案,但是没有以强烈的责任心去贯彻执行;有很好的制度,但没有以强烈的责任心去严格实施;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也没有立即追究责任在哪里,更没有追究责任人是谁;即便追究,当事人也总会不遗余力地去相互推诿、逃避责任,最终导致事与愿违的结果出现。
    目前,由于法官队伍结构构成多样,有些法院还存在一些庭审不规范、效率不高、文书出现错别字等现象,这些也都是法官责任缺失的表现。责任感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当事人的讼累和审判资源的浪费,也会在不同程度上损害法律的尊严和法官的公正形象。可见,法官的责任意识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深刻,建设法官责任文化也显得尤为重要,应着力培养和树立法官举轻若重的责任态度。正如一位美国联邦法官在其就职誓词中所说:我希望我永远牢记,最重要的案件就是我正在审理的案件,因此,我必须做到精力高度集中。一位将每件正在审理的案件,作为最重要案件的法官;一位为每件案件审理都做到精力高度集中的法官,就是一位对审判事业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的法官。
    (三)廉政文化
    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政的知识、信仰、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社会评价。廉政文化相对于制度建设、源头治理等治本措施来说,具有更深层的潜移默化作用。
    当前,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法官也面临更多的考验和诱惑,整个法官队伍的廉洁与公正对司法公正与司法权威的影响举足轻重。“公生明、廉生威”,一个清正廉洁的法官,有助于促进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力;反之,如果法官不廉,贪赃枉法,则必然导致司法不公和司法公信力的缺失。通过建设法院廉政文化,增强法官的宗旨观念和职业道德意识,从而在司法活动中做到公正裁判。唯有这样,社会公众才会从内心敬仰法律,敬重法官,坚定对司法公正的信心。可以想象,在参与诉讼活动中当公平、公正、诚信成为人们普遍的理念,司法活动中说情、请吃、贿赂等与社会道德不相容的行为则会为人们所不齿,廉政文化建设在净化社会风气的同时对促进司法公正的作用和意义将不言而喻。
    廉政文化作为一种价值尺度,赞扬什么、批评什么、反对什么,都具有鲜明的指向性。通过一定的文化载体,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作用于人的心理、情感和思想,起到感化人的效果。因而法院廉政文化建设必须以廉洁从审的政治思想文化教育引导入手,使廉洁司法成为全体干警的共同信仰、共同追求和自觉实践。通过廉政文化的不断建设,使法官具有符合其职业特点的保障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保持清正廉洁、遵守司法礼仪、加强自身修养、约束业务活动等职业道德品质;同时承传和发扬我国历史中形成的秉公执法、清正廉明、惩恶扬善等优秀司法文化传统。二是建设法院的制度文化。廉政制度是法院廉政文化的规范化表现形式,是法官保持良好职业操守和公正廉洁司法的重要保障。健康向上的法院廉政文化可以促使法官更加自觉地遵守法院各项廉政制度,同时,通过制度文化,进一步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三是建设法院的物质文化。具体到法院建设就是审判法庭的布局、文化设施的建设、网络通讯设施建设、办公设备的现代化、司法装备和生活场所都要展现廉政文化的特色,充分展示出“公平公正”、“清正廉洁”、“司法为民”等理念。通过加强法院物质文化建设,能够使法官在积极向上的廉政文化氛围中工作和生活,感受环境对自身言谈举止和行为的规范及约束,逐步养成良好的品德操守和审判作风。
   文化是根植于人们内心的一种知识、信仰和普遍认同。正确的文化导向、积极的舆论监督、个体努力向上的道德修养,相互告诫机制的形成、良好的社会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形成等等都对审判作风的改进和廉政建设具有直接的正面影响。文化作为一种软环境,一旦被人们所接受,他对人的行为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将是根本的、长期的、广泛的。感恩、责任、廉政三种文化建设,在审判作风改进和党风廉政建设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和不可替代的。
责任编辑:一中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