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律实务 > 理论探讨
“留守孩”犯罪需社会齐关注
作者:单丹  发布时间:2009-05-13 09:04:04 打印 字号: | |
      在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务工,远离自己的孩子,导致很多“留守孩”在失去父母的关心和监管后成为问题少年,甚至走上违法乱纪的道路。据铜梁法院案件信息资料显示,2005年至2009年上半年,该院受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涉及213名未成年人。这当中,有“留守孩”参与案件占65|2|,而父母都长期在外务工的更是占到“留守孩”犯罪案件的70|2|以上。与此同时,“留守孩”犯罪还呈现出低龄化、暴力性、团伙作案等特点。经调研组对“留守孩”犯罪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向辖区农村16一18岁的学生发放了300份调查表,并收回有效调查表276份。调查结果令人震惊:
    1、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的学生为193人,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69.9|2|。其中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学生有107名,占外出打工学生的家庭55.4|2|。
    2、在父母均外出打工的107名学生中,随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的有82名,独自一人生活的有7人,随其他亲戚生活的有16人,其他情况2名。
    3、在外出打工父母多长时间回家一次探望子女的调查一项中,193名学生中父母在一月内回家一次仅有18人,占9.3|2|;半年内回家一次的有62人,占32.1|2|;父母一年回家一次的有181人,占93.8|2|;父母超过一年甚至更长时间回家一次的12名,占6.2|2|。
    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孩”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不良风气、不良网络文化等外因,也有父爱、母爱、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学校应试教育的缺陷这样的内因。在现实生活中,对“留守孩”的管理教育大多处于无人员、无设施、无组织的“三无”状态,可以说“留守孩”基本上处于“放养”状态。在缺乏娱乐活动、长时间无所事事的情况下“留守孩”很容易脱离社会的管教而跟随一些不良分子寻求“刺激”。在心理成长方面,大部分“留守孩”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监护,社会的正面引导、关心和教育,会慢慢被不良社会环境、社会坏分子侵蚀,造成人格成长过程中的扭曲。他们中很多人存在着心理和性格方面的障碍,农村盛行的打工文化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学习时的积极性,使得其目标模糊,行为也更容易越轨。
    据此,为了有效控制和预防“留守孩”犯罪,笔者认为,应以建设和谐家庭为基础,净化社会环境作为保障,加大国家财政投入为依托,把”留守孩”纳入有效的监管中,真正地关心、爱护与教育他们。笔者认为:
  一、学校应更加注重对“留守孩”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教师必须从“育人”的教育高度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能仅关心分数和升学率,加强对“留守孩”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要开设好各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加强对“留守孩”心理健康教育,对少年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帮助少年健康、和谐发展。在中小学阶段应开设法制教育课程,加强对中小学生和教师的法制培训教育并通过各种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并建立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长效机制。
    二、采取多种措施清洁“留守孩”的外部成长环境。首先是安全环境,各职能部门应大力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治理整顿工作,切实加强音像、出版物的经营和网吧的监管。公、检、法三家要严厉打击涉及侵扰学校、学生的案件和教唆、胁迫、引诱农村“留守孩”的违法犯罪活动。其次是道德环境,应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政府、村组、团委等的作用,各部门要积极参与,形成合力,在生活上给予帮助,思想上给予正确引导,行为不当时给予纠正,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三是生活环境,国家应加大财政投入,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并丰富学校的设施建设,让“留守孩”寄宿在多姿多彩的学校里,由学校来加强对孩子的监护,可以克服临时监护人监管不力的现象,解决外出务工、经商农民的后顾之忧。
   三、设立“假期亲情”制度。国家可以拨出专项资金,为这些平时见不到父母的“留守孩”在暑假期间安排一次探亲之旅,这样可以既可以减轻父母子女之间的相思之苦,又能通过亲情的渲染,使“留守孩”感受到人性的光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实现就地就业。农民工输出地政府应抓住我国产业转移的机遇,优化本地投资环境,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企业就地办厂,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能实现本地就业,从而减少“留守孩”的出现。(单丹)
责任编辑:一中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