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农民工能否就业以及就业的好坏不是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和工作态度,而是取决于某种特定社会出身属性时,那么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保护仍然会是空中楼阁。
在构建和谐法治社会、打造责任政府的今天,不仅需要事发后的专项工作,更需要一种常态下的工作程序、监督检查制度和官员问责制度,严惩不作为者和滥用职权者。只有这样,才可能不再有“带血的砖”生产出来。
一、 就业歧视是农民工获得工作的一大难题
仅仅因为缺少一纸城镇户口,农民工只能从事城镇居民所不愿意做的最脏、最累、最危险的工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农民工的生存状况,特别是劳动权益受保护的状况如何无人问津。直到2003年10月,视察三峡库区的温家宝总理与当地村民熊德明的一次交谈无意间揭露出农民工工资长期被拖欠的现实。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保护第一次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从近两年的情况来看,遏制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情况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2007年5月起逐步披露出来的山西黑砖窑事件却更加让人触目惊心。在这里不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而是根本就没有工资,同时没有的还有人身自由等基本权利。值得欣慰的是,2007年6月29日历经4次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终于获得通过,并将于200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尽管《劳动合同法》中只字未提农民工,但是可以预计该法的颁布对于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长效机制的建立将会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社会现存的一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将直接影响《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效果,因此建立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的实效机制已刻不容缓。
二、建立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实效机制面临的问题
应该说通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在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保护上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制度,如取消了对企业使用农民工的行政审批和管理收费,取消了对农民进城就业的职业工种限制,禁止用人单位要求农民工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农民工收取财物,禁止扣押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证件等等。特别是《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以后必将对此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但是,正如亚里士多德在两千多年前就曾指出的那样“良法还必须得到良好的遵守”。因此,要让保护农民工劳动权益的良好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必须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指出,要“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对于农民工而言,城乡二元结构直接影响着自己的劳动权益。其一,无法获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就业机会。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以及部分企业招收职工时通常都要求具有本地户口,这样一来具有本地户口的城镇居民具有好职业的就业独占权以及优先权,而没有本地户口的农民工的就业机会与范围便被人为地缩小了。其二,无法获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工资待遇。同等条件下,农民工的月工资比城镇职工低很多是不容争辩的事实。其三,无法获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只有10|2|到20|2|的农民工能够享受到部分社会保险,而对于他们同样需要的社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等就更谈不上了。这种城乡二元结构不仅让农民工的劳动权益得不到同等的保护,而且在客观上也使得城乡劳动力资源无法优化配置。因此,如果农民工能否就业以及就业的好坏不是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和工作态度,而是取决于某种特定社会出身属性时,那么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保护仍然会是空中楼阁。
2、政府行为的偏差
政府本来应该为农民工劳动权益的保护发挥重要作用,但实际上部分政府行为的偏差却是造成农民工劳动权益屡屡被侵犯重要原因。
其一,部分地方政府过分看中经济的增长,忽视了对农民工劳动权益的保护。研究发现,在市场转型过程中,部分地方政府行为呈现出“地方法团主义”、“地方政府即厂商”、“地方性市场社会主义”、“谋利型政权经营者”等趋势,这种变化反映出地方政府的利益主体身份突出,越来越倾向于着力维持本地区经济的发展。这种资本与权力的结合将严重阻碍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长效机制的建立,山西黑砖窑事件就是一个再明显不过的例子。在这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世界里,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保护自然属于次要地位。层出不穷的中毒事件、频发的职业病已经直接反映出有的地方政府对一些中小民营企业或农村乡镇企业的职业病防治、安全卫生条件等基本放任不管。
其二,地方政府监管不力,造成农民工劳动权益被侵犯的现状迟迟得不到纠正。重庆市2007年1到2月间进行的调查显示,仍有3成左右的民工工资被拖欠,在加班的民工中,有62%的人未拿到或者只拿到部分加班工资。另据调查表明,农民工没有购买保险的情况居多,这与劳动监管部门监管不力是有很大关联的。
其三,地方政府执行不力,“运动式”执法的趋向严重。无论是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还是查处黑砖窑事件,我们发现对农民工劳动权益的保护总是遵循这样一种思路:“媒体曝光—领导批示—层层重视—专项治理”。虽然从实际的效果来看确实也是立竿见影的,但这种现象却与建立法治社会的要求相悖。
3、工会力量的微弱
治理理论认为,拥有代表自己利益的组织对一个社会阶层而言至关重要。农民工的劳动权益经常被侵犯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绝大多数的农民工被排除在工会之外,无法得到工会最基本的保护。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工会的行政化趋向十分严重,工会机构设置的行政化使得工会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依附于政府的准政府机构,工会自身的独立性和权益难以保障,这就使得工会难以真正代表农民工的利益。另一方面,运作的资金缺乏使得工会在农民工的劳动权益的维护上举步维艰。由于农民工流动性大,收入较低,难以像国有单位的工会一样以费养会,而主要依靠来自有限的上级工会拨款,而这些拨款对于维护农民工的劳动权益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4、农民工自身的一些原因
其一,文化素质偏低,缺乏基本的劳动技能。农民工总体文化程度仍偏低,未接受过任何技能培训的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在我国异常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既没有文化也没有技能的农民工只能如履薄冰。其二,群体意识缺乏。农民工就业的散兵游勇状况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很难在农民工之间形成利益群体,即使存在一些以老乡等名义形成的组织,但是受其本身的不稳定性等因素的影响很难发挥大的作用。其三,权利意识不强,法律知识缺乏。农民工广泛认同了自身的身份,因而缺乏权利意识和利益表达行动,面对权益受损,他们成了不申诉、不行动的“沉默”群体。
三、建立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实效机制的几点思考
1 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提供统一的劳动就业管理与就业服务
实际上,户籍本身的基本职能只有两个:一是证明公民的身份,以便于公民参与社会活动;二是为国家行政管理奠定基础,提供人口数据。但是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赋予了户籍太多的东西,使其承载了“不可承受之重”。因此,我国户籍改革的目标应该是剥离这些不相关的东西,恢复户籍的基本职能,只要是我国的公民就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享有同等的就业机会。允许农民工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部门、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合理、自由地流动。同时,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目前亟需解决的是农民工的失业保险、工伤保险问题,逐步推进其他各项社会保障措施的落实。尤其需要从城乡统筹的角度确保农民工与城镇职工享受同样的社会保障待遇。今年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成渝城乡统筹综合改革试验区对这些些问题的解决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2、加强执法,大力发挥政府的监管职能
加强执法,努力发挥政府的监管职能,对于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机制的建立十分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当扮演好以下角色:
首先,当好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行政规范的制订者。各级政府机关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或者本部门、本地区的利益,而要从大局和长远考虑,根据各行业、各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行政性规范,确保法律、法规的规定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其次,当好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制度的执行者。在构建和谐法治社会、打造责任政府的今天,不仅需要事发后的专项工作,更需要一种常态下的工作程序、监督检查制度和官员问责制度,对地方政府的权力和责任进行规束,并制定明确和严格的措施,严惩不作为者和滥用职权者。只有这样,才可能不再有“带血的砖”生产出来。
3、推进工会改革,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
绝大部分市场经济国家都采用了由政府、工会和企业组织组成的协调劳动关系的“三方机制”,并把其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协调劳动关系的一项基本制度和实施社会经济政策的重要程序。探索农民工加入工会的途径以及方式的工作必须长期、持久地进行下去。最大限度地将农民工吸收到工会中来,从而逐步形成凝聚力。同时,推进工会的自身改革。在西方国家,工会是以维护和改善雇工的劳动条件、提高雇工的经济地位为主要目的,由雇工自愿组织起来的团体或联合团体。我国农民工加入工会的制度障碍在2001年《工会法》修改后已基本消除,现在主要的问题在于工会的力量微弱,面对用人单位侵犯农民工劳动权益的事件无能为力。因此,增强工会的独立性至关重要。这不仅需要制度的保障,更需要资金的支持。同时还应转变工会的观念,提高工会干部的水平,才能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劳动权益。
4、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增强市场竞争力
无论原因如何,农民工自身素质不高是不争的事实,而这也是影响农民工劳动保护长效机制建立的重要原因。因此,很关键的一点还在于提高农民工的自身素质,从而增强其市场竞争力。首先,应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让农民工拥有一技之长。农民工输出地的地方政府应在输出之前对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而工会和用人单位也应提供培训服务,不断提高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其次,增强农民工的法律意识。这就需要借助法律知识的宣传,让农民工充分了解自己享有哪些劳动权益,一旦权益被侵犯可以采取怎样的措施自我保护。与此同时应开辟一些绿色通道,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律援助。
文/龙云明(沙区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