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坡区人民法院
引 言
20世纪末,加强中国司法改革,已经作为中共“十五大”的一项政治决策正式提出,并成为中国社会制度变迁的又一热点,使我国法制建设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
司法改革的主导任务是通过制度创新,提高司法机构“公共产品”的出产能力和效益,更有效、更完善地保护社会主体的正当权利,创造、完善、维护、适应新的历史条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诸方面的法律秩序。
现在,我国司法改革正在广泛、深入地开展,努力推动我国现代化法治建设。
本文仅择其要,即:司法改革中的必不可少的主体、积极参与者、最活跃的因素——法官,如何实行法官职业化,进行简略论述。
一、 法官职业化紧系我国法治建设
当前,司法存在的不公或者腐败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尤其是,对人民法院、法官,意见大、评价低。
然而,许多人把这种现象,简单地归结为一些法官素质不高,甚至违法犯罪方面,却较少看到司法的体制与制度的缺陷所造成的重大影响。
从现代法治意义看,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法院管理体制存在一些严重的不足,如:司法权的地方化、法院内部管理行政化、法官的非职业化等等,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民法院由宪法、法律所赋予的地位,与实际履行职责的能力严重脱节,致使其公信力和权威性受损,影响了司法公正。
在追求法治国家的征途中,如何更好地发挥司法在国家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使国家沿着法治的道路持续前进,是我们共同关心的问题。然而,加强法官职业化的建设,又是司法改革中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
综观世界各国,法官职业化已经成为现代法治国家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司法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必然结果。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造成社会关系的高度复杂化、矛盾冲突的规模化、纠纷数量的扩大化,需要有经过长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并拥有共同专业的法律知识体系、独特的法律思维方式、社会正义感、公正信念、大局观念的法律人才,即:职业化的法官,来公正、高效地解决,客观上对法官提出了严格的职业化要求,法官必须具有特殊而鲜明的职业素质和专业特征。
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要求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公共权力,治理国家。
就人民法院司法来说,一方面,要求通过职业化的法官公正裁决各种纠纷,维护社会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另一方面,要求通过法官职业化司法活动,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行为产生示范效应,从而引导整个社会树立起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因此,法官职业阶层是维系国家法治的特殊群体,法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法治实现程度,对法律功能的发挥起着很大的作用,已不仅仅局限于解决纠纷,更重要的在于引导、培养整个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法官职业化是法治国家对法官队伍建设的唯一选择,法官职业化建设是通往法治的必经途径。
二、我国法官的现状
在我国,法官的现状是:
(一)没有充分体现法官与公务员、法院与行政机关的区别关系。
至今,我国法院管理体制,尤其是审判管理体制、法官管理体制几乎完全行政化,而且根深蒂固,深入致了法院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在短时间内或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改变,致使人们习惯地认为,“公检法司”是政法系统,法院被当作党政系统的一个部分,把法官按照公务员系列进行管理。
在人民法院内部,法官的行政化管理更是随处可见,尤其是:通过行政任命,把不懂法律知识的人任分管审判业务的院长,把从事刑事审判多年的专业人员担任民事审判庭庭长,把民法专业人员担任刑事审判庭庭长,甚至担任案件审判长,而且具有最后裁决权。
近几年,在我们法院系统里,尽管搞审判长选任,推行主审法官制,以还权于合议庭,然而随着院长引咎辞职规定的出现,法院管理的行政化的理念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在逐步弱化,而是在某些时候和某些地方甚至被强化。
(二)法官专业化不强、良莠不齐、进出机制不畅。
按照《法官法》规定,法官必须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必须具有实际从事法律工作的应年限。
在法院系统,尤其在基层法院,法律本科的比例不高,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近几年,国家实行统一司法考试,使高素质的人才进入法官队伍,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在编的法官即使经过了教育培训,但仍不能胜任工作。同时,上级法院从下级法院挑选优秀人才,使下级法院人才缺乏,并且出现户口、工资、住房、家属等一系列问题,且这些问题又不能不解决。
(三)社会对于法官中立的认同不够、不深
中立是法官职业的一个显著标志,它既是司法公正的要求,也是司法公正的表现。
但是,人们对法官中立的认识很矛盾:一方面,社会对于法官常适用多重标准,在不涉及自身利益和小集团利益时,常呼吁要排除一切干预,法官要保持中立;另一方面,当涉及地方利、部门利益、小集团利益甚至是个人利益时,就要求法官按其意志判案。其中,以人大代表为上述自身利益而不以组织形式进行的个案监督就是典型的表现。
同时,社会不考虑法官的技术性工作和法律程序正义,动辄要求法官考虑法外因素,尤其是在政治效果、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相冲突时,往往强调法外因素优先。
(四)对法官独立与地方化的认识冲突
法官独立是司法独立的起点与归属。但是,人们对于司法独立,是法院独立?还是法官独立?认识十分模糊。有不少人认为,是法院独立,而不是法官独立。其实,没有法官的独立,就不可能有法院的独立;没有法院的独立,也不可能有法官的独立。这两者互为因果。然而,无论是法院独立,还是法官独立,都意味着要解决法院地方化的问题。地方保护主义、法律实施的不统一、法官素质低下等问题,都与法院地方化直接联系在一起的。
除此外,还有诸如:法官精英化与法官的劳动不被社会承认之间的矛盾;法官的理性化与职业保障的矛盾;法官的自治与法官的“社会人”角色间的矛盾等等。
基于上述矛盾,法官的职业化任重而道远。
三、建立法官职业化制度的模式设想
人们普遍认为,法律职业是一类必须具备特殊品质的专门职业。该特殊品质,植根于一代代法律人的努力所积淀的职业传统,并经由长期的学习、法律训练和法律实践而悟得。
法律职业共同体的顶端是法官职业共同体,其终极表现出法治精神。
法官职业共同体必须首先是法官的职业化,即:“法官以行使国家审判权为专门职业,并具备独特的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地位”。
怎样实现法官的职业化?我们认为:
(一) 实行法官“精英”政策,大幅度精简法官编制。
目前,由于案件数量不断增加和审判体制中环节过多和效率不高的客观需要,全国共有“法官”约17万人。该数目,在其他任何国家,无疑是天文数字。对此,有人估计,现有法官三分之一属优秀,三分之一属基本胜任,三分之一属完全不胜任。所以,这样庞大的队伍要在短期内迅速提高整体素质是不可能的。有必要大幅度削减编制,让少数人成为法官,实行法官精英化,使他们成为该门类的代表,高效、公正地司法。对其他非精英人员,可以作为法官助理,对法官负责,协助法官办理核实证据、准备法律文书、查阅有关法律资料等法律事务。其意义在于,一是保证担任法官的确属“精英”型人才;二是有利于法官培训教育,提高司法整体水平;三是有利于吸收优秀人才,促进司法公正;四是充分体现分工合作,提高司法绩效。
当然,法官的精英化不意味着中国的法官应该与民众相脱离,也不意味着中国的司法改革会向着疏远社会、疏远民众的方向发展。现代的社会是一个利益多元化、价值多元的社会,已经内在地呼唤法官的非大众化,决定了司法活动需要独特的思考论证方式。美国学者昂格尔称,这种方式是“法律秩序”的重要特征,它具有一种区别于科学解释以及伦理、政治、经济论证的方法或风格。因此,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确已经不再可能由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来完成。
(二)建立严格的法官选拔制度。
一个优秀法官,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良好的品行操守;二是有良好的法律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法律工作经验;三是有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分析判断能力。这就要求对法官的选拔、晋升和管理,必须有严格的符合审判工作特点的制度。
1、司法考试和培训制度。
初任法官,首先,必须通过国家统一的司法资格考试,这是法官职业的同质性保障。然后,还必须经过高级人民法院组织的统一测试、考核,从司法考试合格的人员中择优遴选。最后,组织被录用人员接受岗前培训,经考核合格后,能任命为法官。
2、法官逐级遴选制度。
法官须从基层法院开始,上级法院的法官须从下级法院的优秀法官中遴选,以保证上级法院法官的水平在一般情况下高于下级法院的法官的水平。
3、法官定期交流、轮岗制度。
法院干部交流,能够使法院不断吸纳优秀人才,提高法官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加强勤政、廉政建设,有利于法官积累审判经验,开拓专业面,提高业务能力。
原则上,通过调任、选任、转任、轮岗、挂职锻炼等方式,在法院系统内部易地进行或者上下级法院间进行,也可以同其他法律工作岗位交流,并向重要审判岗位输送优秀法官。在交流过程中,严把进口,疏通出口,处理好流动性与稳定性的关系,使交流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4、大力加强对法官的职业培训。
建立健全与法官选任相配套的法官职业专门培训体系,完善法官继续教育制度,逐步实现知识型培训向能力型培训转变,普及性培训向专业化培训的转变,临时性培训向规范化培训转变。同时,结合当前的审判工作的特点,加强对法官经济、金融、管理和科技等专业知识的培训,增强法官的社会知识和社会阅历,提高综合分析判断能力。
5、法官惩戒制度。
对法官贪污受贿、故意违法办案、品行不端或不符合法官身份的行为,要给予严厉惩处。
另外,还可试行法官助理制度、实行书记员单独序列等等制度。
(三)建立法官保障制度,对法官履行职责给予必要的身份保障和经济保障。
法官的身份保障是指法官除法定原因外,不得以任何理由被免职或调离,是为了保证法官队伍的稳定和不受外来威胁与干涉。法官的经济保障主要是给法官高于一般公务员的薪水,突出法官地位的崇高,使法官的责、权、利相一致。
(四)改革法官行政化管理。
法院在国家中的地位被行政“格式化”,法官被定义为某个行政级别,法院之间的关系也与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一样;同时,法院内部行政化管理,使得法院的行政工作与审判职能互相混杂,法官和司法权管理呈分散化和无序化状态。因此,我们要弱化对法官的行政化管理,根据司法活动的内在规律,法官就当是平等的,没有等级之分。同时,也要求法官摆脱来自行政机关的干预,法官应有相对于行政机关的独立性,对自己的审判负责。
(五)改革法官的地方化状态
虽然法官总处于特定区域内,但法官却不能是地方化的法官。法官成为法律共同体的一员,需要的是法律职业的伦理、法律职业特有的技能,而不是地方性知识。
法官的地方化,可能带来对法律的理解高度不一致,法律的确定性在司法环节被法官的非职业化消解。
如果法官以地方利益为归托,其结果必然是统一的法律在各地变得支离破碎,同一案件在不同地方会得到完全不同的判决结果。这样,会影响整个的法治前景。
四、 法官职业思维方式的养成
建立法官职业化制度,除需要上述所设想的改革制度外,最关键的还在于必须培养法官的职业思维。
所谓法官职业法律思维,是指在行使国家司法权的过程中,为了公平、公正的处理案件,法官按照法律的逻辑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
对于法官而言,思维方式甚至比法律知识更为重要。因为,法律知识可以随时学习,法律条文可以随时查找,但思维方式却是要靠长期的专门训练才能养成。此种思维方式的特殊之处表现在:
(一)法律职业术语是法官必备的思维要素
法律是一种专门的技术知识,而法律术语是这项专门知识中的最基本的要素。在相当广泛的社会领域内,许多社会问题,都可以运用法律职业术语转化为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判断。现代法治国家,之所以能够从法律层面上,判断和解决广泛的社会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法律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因此,法官应当学会用法律术语进行思考和表达。
(二)被动性、保守性是法官思维的基本因素
法官的权威来源于理性的思维、超然的态度和独立的地位,他们从事法律活动具有被动性,主要表现为:法官以“不告不理”为原则,非因诉方、控方请求不作主动干预。
法官的保守表现在遵循业已形成的传统价值。
(三)重逻辑、重证据是法官思维的又一特色
法官在诉讼中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证据查找事实片段,再将每一片段依法律逻辑联系起来,重组案件事实。在此,在法官的思维方式中,情绪化、感情化的倾向必须克服。
(四)程序合理性是法官思维的重要方面
程序的合理性、公正性在诉讼中占有重要地位。以证据推导的案件事实,不一定完全符合客观事实。司法活动不应该过分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应当强调法官依程序进行思考,充分认识程序公正的独立价值,承认由程序公正所得出的结论。
法官职业思维是一种合法性的思考,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依法审判是其核心。
法官职业思维是一种中立性思考,不偏不倚,站在中间的立场,以正义的守护者的身份来实现司法公正。
法官职业思维是一种普遍性思考,以普遍性考虑来概括特殊性的思维方式,对法律事实普遍性的思考优先于对特殊性的思考。
法官职业思维是一种独立性的思考,一个相对独立的思维空间对法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靠自身的职业素养来构筑,最大限度地实现司法公正。
结 束 语
法官职业化是法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然而在建立法官职业化制度的建设中,其道路是曲折的,充满困难无数,任重而道远。
但是,只要我们充满信心,认真恪守自己的职责,相信这种理想是能够成为现实的。同时,作为每一个法律人,也应为我国的现代化法治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2002年11月刊《法律适用》,《论中国语境下法官职业化的几个基本维度》,第4、5页。
2、2002年第二十四卷第三期《法学研究》,《人民法院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第18页。
3、2002年12月刊《法律适用》,《论法官职业思维方式的养成》,第9、10页。
4、郑成良等:“法官职业化是法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载《人民法院报》,2002年9月29日第3版。
5、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加强法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若干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