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律实务 > 理论探讨
试论成立未生效合同
  发布时间:2004-09-20 14:49:37 打印 字号: | |

杨晶莹   李燕

   一、讨论的意义
   传统民法理论,以合同效力状态为标准,将合同分为有效合同、无效合同、效力待定合同和可撤销合同。我国前几部合同法中,只对有效合同和无效合同作了规定。新合同法增加了对效力待定合同、可撤销合同的规定。
   在缔结合同的过程中,合同的成立和生效是两个不同的阶段。多数情况下,若无当事人约定或法律特别规定,合同在成立之时即发生效力。但若缔约双方对合同的生效约定了某种条件(约定条件)或期限,或者,法律规定合同的生效需履行一定程序(法定条件)时,合同的成立和生效在时间上就会出现分离。此时的合同,虽经缔约双方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但其生效尚需等待条件成就、期限届至或法定程序完成。这种处于成立至发生效力的中间阶段的合同就是成立未生效合同。
   理论上在论及附生效条件民事法律关系时,将民事法律关系成立后、生效条件成就前的效力,称为前效力或中间效力。根据这种观点,合同在成立未生效时,其效力亦可称前效力或称为中间效力。
成立未生效合同并不是传统民法理论论及的合同效力类型中的一种,但在某些合同中(如上所述),将是不可避免要面临的一种效力状态。当合同处于成立未生效状态时,合同对当事人是否有约束力,有何种约束力;合同的当事人享有何权利、义务;合同当事人不正当地促成或阻止生效条件成就其行为性质如何;合同当事人不正当地促成或阻止合同条件成就时,善意相对人享有何种救济方式;合同当事人不正当地促成或阻止合同条件成就,给善意相对人造成损失时,应承担何种责任,等等,随着司法实践的深入,在审判工作中,随时可能遇到。对这些问题,多因法无明文规定,司法实践中一旦遭遇,只能依据法理进行分析。往往因认识不同,得出不同的结论,导致法律适用的不一致。
   正因为此,本文拟将成立未生效合同作为一种特定的合同效力状态提出来予以讨论。
   二、应予区别的概念
   (一)合同成立、合同效力与合同生效
   合同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民事法律行为。合同成立是对当事人之间是否已经形成合同关系,即意思表示是否达成一致这一事实状态的判断;合同效力则是对当事人间签订的合同能否达到其追求的预期利益的法律价值判断;合同生效则是指合法有效的合同,其法律效力即对当事人的拘束力开始发生,这一合同效力状态的动态评判。   
   合同成立以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为基本要件。一般情况下,依法成立的合同即时生。
但某些合同对生效赋有特别要求。如法律、行政法规对合同生效有特别规定的,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为合同生效的特别要件;附条件合同或附期限合同以具备双方约定的生效条件成就或生效期限届至,为合同生效的特别要件。
    三者间的关系,简言之就是,已成立的合同未必有效;而合法有效的合同未必立即发生效力。
   (二)成立未生效合同与无效合同、效力待定合同、可变更和可撤销合同
   (1)合同具备的生效要件不同:成立未生效合同具备合同有效的一般要件,但附有合同生效的特别要件且尚未成就。无效合同、效力待定合同是合同有效要件不具备或有瑕疵。可变更和可撤销合同亦多是合同有效要件存在瑕疵。
   (2)合同效力状态不同:成立未生效合同在特别生效要件成就前,合同的效力处于停止状态;合同生效的特别要件成就时合同生效,特别要件终不成就,合同终不生效。效力待定合同在第三人追认前,合同的效力处于不确定状态;经第三人以追认的方式对合同要件的瑕疵进行效力补正,合同有效;第三人拒绝追认时,合同不发生预期的法律效力。无效合同因合同有效要件不具备且不能进行效力补正,自合同成立时就没有法律效力。可撤销合同成立后即发生当事人预期的法律效力,因当事人意思表示瑕疵,当事人可申请变更,合同仍有效;当事人也可申请撤销使合同归于消灭。
   (3)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不同:成立未生效合同的当事人对合同约定的权利享有期待权,负有等待生效条件成就的消极不作为义务或按照有关规定办理批准手续或批准、登记手续的积极作为义务。效力待定合同的相对人享有催告权利人追认合同效力的权利或申请撤销合同的权利。无效合同的无过错方对过错方造成的损失享有请求赔偿的权利。可撤销合同的受害方享有申请变更合同内容或申请撤销合同的权利。 
   (4)法律规定的救济方式不同:目前,成立未生效合同中,仅对附生效条件的合同通过条件拟制的规定,设定了一定的救济形式,但当事人对此无选择权。无效合同的救济方式为过错方承担缔约过失责任。效力待定合同的救济方式为相对人可行使催告权或撤销权,合同被撤销,过错方承担缔约过失责任。可变更和可撤销合同的救济方式中,相对人也可行使撤销权使合同归于消灭,过错方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三、成立未生效合同
    (一)成立未生效合同的特征
    成立未生效合同是介于合同成立至合同生效期间的一种效力状态。合同在该效力状态下有以下特征:
    1、合同已经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当事人通过合同约定了各自期望获得的利益及应承担的义务。当事人之间已经建立了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2、合同因法定生效条件或约定的生效条件未成就,尚不能发生当事人缔约时预期的法律效力。
    3、附生效条件的合同在生效条件未成就前,由于生效条件能否成就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合同是否能够发生当事人预期的法律效力,即合同能否生效具有不确定性。
   (二)成立未生效合同的类型
    按照《合同法》对合同效力的规定,以下几种合同在依法成立时并不同时发生法律效力。
   1、法定的生效条件尚未成就时的合同
   《合同法》四十四条二款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手续生效的,依照其规定。本条中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办理批准、登记手续是法定的合同生效的特别要件。合同成立后,未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办理批准、登记手续前,合同尚未发生法律效力。
    2、约定的生效条件未成就时的附条件合同
   《合同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当事人对合同的效力可以约定附条件,附生效条件的合同,自条件成就时生效。当事人约定的生效条件亦是合同生效的特别要件。当事人约定的生效条件成就之前,合同尚未发生法律效力。
    3、约定的生效期限未届至时的附期限合同
   《合同法》四十六条规定:当事人对合同的效力可以约定附期限,附生效期限的合同,自期限届至时生效。本条中当事人约定的生效期限是合同生效的特别要件。当事人约定的生效期限届至之前,合同尚未发生法律效力。
    (三)成立未生效合同的效力
    成立未生效合同是经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而依法成立的合同,合同一经成立,即在当事人之间就产生了特定的合同关系,双方当事人均应受该法律关系的约束。在合同依法成立后,法定的生效条件或当事人约定的生效条件成就前、约定的生效期限届至前,虽然合同尚未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的权利、义务对当事人尚未发生缔约时预期的法律约束力,但此时当事人之间存在对合同预期利益的期待这一法律关系,合同对缔约当事人仍有相应的约束力。
   (四)成立未生效合同主体的权利、义务
    1、合同主体的权利
    当事人订立合同的目的是在当事人之间确立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当事人履行合同的目的是获取利益。成立未生效合同,因合同生效的特别条件未成就,合同尚未发生当事人预期的法律效力。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的权利、义务尚不具备履行和实现的条件。此时,当事人对于其在合同中约定的权利仅是一种期待权利。
    2、合同主体的义务
    (1)合同的法定生效条件未成就时主体的义务
    对于某些类别的合同,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办理批准、登记手续,是国家对这类特殊类别合同行使管理权的方式。这类合同虽经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但如不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办理批准、登记手续,其效力则不能获得国家认可。也即是说,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办理批准、登记手续,是合同生效的法定条件。合同依法成立后,法定的生效条件成就前,当事人负有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办理批准、登记手续的积极作为义务。
    (2)合同约定的生效条件未成就时主体的义务
    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约定附生效条件,是当事人以将来不确定事实的发生与否为条件,以控制合同效力的意思表示。当事人约定的生效条件成就前,当事人就应当尊重生效条件成就与否未定的状态,负有等待生效条件成就的消极不作为义务。
    (3)合同约定的生效期限未届至时主体的义务
    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约定附生效期限,是当事人以将来一定到来的期限为条件控制合同效力发生的意思表示。当事人约定的生效期限届至前,当事人应当尊重生效期限未届至的状态,负有等待生效期限届至的消极不作为义务。
    四、对成立未生效合同有关问题的思考
    合同主体的义务,是为合同主体实现权利而设立。合同权利主体享有的权利通过相对方履行其负有的义务而实现。在成立未生效合同类型中,当事人约定的生效期限是必将届至的客观事实,一般不会发生当事人不履行等待生效期限届至的不作为义务的情况。对于附约定生效条件的合同和有法定生效条件的合同,如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等待生效条件成就的消极义务,恶意促成或阻止合同生效条件成就,或不履行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办理批准登记手续的积极义务,不及时办理或不办理批准、登记手续,则可能导致善意当事人对合同预期利益的损害。
    (一)关于条件拟制及其缺陷
   《合同法》四十五条二款规定:当事人为自己的利益不正当地阻止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已成就;不正当地促成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未成就。
    该规定是对成立未生效合同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等待合同生效条件成就的不作为义务,为自己的利益,不正当地促成或阻止生效条件成就,使相对方对合同预期的利益受到损害时的救济方式。
    该制度的设立,借鉴了其它国家民法中对附条件民事法律行为条件拟制的有关规定。对于生效条件拟制的规定,有的国家规定为,条件成就与否,相对人有选择之自由,可选择已成就,也可选择未成就(如日本民法)。有的国家规定成就与否由法律明确规定(如德国民法)。两种条件拟制的区别在于是否赋予善意相对人对条件成就与否的选择权。
    我国《合同法》采用以法定的方式确定条件拟制的结果,以否定不履行义务的当事人所追求的合同效力状态。其立法本意是惩戒以不正当行为促成或阻止生效条件成就的恶意当事人,以保护善意相对人对合同预期的利益。
    根据现有条件拟制的规定,已经成立的附生效条件合同在生效条件成就前,一方当事人为自己的利益,不正当地促成或阻止条件成就,其结果或使合同生效条件提前成就、合同提前发生法律效力,或使生效条件延缓成就或不成就、使合同延缓或不发生法律效力。
    但合同的法律效力提前或延缓发生,对善意相对人所期待的合同预期利益是利还是弊,作为自身利益的最佳判断者,善意相对人最有发言权。恶意当事人为自己的利益以不正当行为追求的合同效力的结果,并不是绝对不为善意相对人所接受,当善意相对人认为承认恶意相对人以不正当行为追求的合同效力状态比拒绝更有利或损失更小,善意相对人可能愿意接受因恶意当事人行为导致的合同效力状态,只是要求恶意当事人赔偿因其恶意行为造成的损失。此种情况下,按照《合同法》四十五条二款规定处理时,就不能满足善意相对人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对合同效力进行的选择。法律为惩戒恶意当事人、保护善意相对人而规定的救济制度所产生的法律后果,却发生了与善意相对人追求最大利益的意愿相反的结果。这就与该项救济制度的立法本意有相悖之处。
    (二)对司法解释中“合同未生效”的理解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简称解释)第九条规定:依照合同法第四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手续或者办理批准、登记手续才生效,在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当事人仍未办理批准手续或者仍未办理批准、登记手续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该合同未生效。
《解释》第九条将未按规定办理批准、登记手续的合同的效力状态规定为未生效。这里的“未生效”是目前法律渊源中对未生效合同的第一次明确提及,但对于合同被认定为未生效后应如何处理,《解释》中并未予以规定。这就涉及到对“未生效”所指的合同效力应如何理解的问题。
    以前的司法实践中,对于未按法律、法规规定办理批准、登记手续的合同,一般认定为无效合同,依据合同无效原物返还原则主张当事人的权利,并依据缔约过失责任的原则确定过错方承担的责任。这种做法使许多可以通过办理批准、登记手续仍能生效且当事人也愿意生效的合同归于无效,使当事人期待的合同预期利益失去了实现的可能性。
    积极促进合同目的实现,保护交易安全是《合同法》的立法精神。因此,应当将《解释》第九条规定的“合同未生效”,理解为合同的法定生效条件未成就,合同仍处于成立未生效状态,如当事人愿意且依照法律规定也有可能生效的合同,通过办理批准、登记手续使合同生效,这样,当事人期待的合同预期利益仍可实现,符合《合同法》的立法精神。
    (三)当事人不履行义务是违约还是缔约过失
    违约责任是当事人因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债务时,所应承担的责任;缔约过失责任则是在合同订立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因其过错,致使合同不成立、无效或被撤销,使对方当事人受到信赖利益损失时,过错方应承担的责任。
    成立未生效合同虽尚未发生当事人缔约时预期的法律效力,但已在当事人之间产生了期待合同约定权利实现的法律关系,合同对当事人有相应的约束力。
    当事人不履行成立未生效合同的义务是违约还是缔约过失,应区别其行为导致的结果予以确认。
    1、法定生效条件未成就的成立未生效合同
    尊重合同生效条件成就与否未定的效力状态,履行依照法律规定办理批准、登记手续,是有法定生效条件的合同在成立未生效时当事人应当履行的义务。
    当事人为自己的利益,不希望合同的法定生效条件成就,不履行办理批准、登记手续的作为义务,能作为而不作为,致合同的法定生效条件未成就。当事人的行为违反了成立未生效合同当事人应遵守的义务,也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此时,如合同的法定生效条件客观上仍有成就的可能且当事人仍愿意追求合同缔约时的目的,应认定合同未生效,合同仍处于条件成就与否未定状态。当事人办理了批准或批准、登记手续后,合同生效,对其不履行办理批准、登记手续作为义务致合同逾期生效的行为可按违约处理。如合同的法定生效条件客观上已不具有成就的可能,,合同的法定生效条件终不能成就,合同终不能生效,对当事人不履行办理批准、登记手续的行为可按缔约过失处理。
    2、当事人约定的生效条件未成就的成立未生效合同
    尊重合同生效条件成就与否未定的效力状态,履行等待生效条件成就的不作为义务是附约定生效条件的合同在成立未生效时当事人应当履行的义务。
    在现有的法律规定框架下,当事人为自己的利益,以不正当行为阻止生效条件成就,致约定的合同生效条件延缓成就,其行为违反了成立未生效合同当事人应遵守的义务,也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适用条件成就拟制的规定应视为条件已成就合同生效,按照合同责任处理双方当事人间的关系。
    同样,当事人为自己的利益,以不正当行为促成生效条件成就,致约定的合同生效条件提前成就,其行为违反了成立未生效合同当事人应遵守的义务,也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适用条件成就拟制的规定视为合同生效条件不成就合同不生效。认定不生效的合同不产生当事人缔约时预期的法律效力,对恶意行为人不履行义务的行为应按缔约过失处理。
    (五)应赋予善意相对人对合同效力的选择权
    合同是缔约各方当事人为获得预期利益并愿各自承担相应义务经协商一致的意思表示。最大限度的获得利益是各方当事人缔约的目的。成立未生效合同的一方当事人不正当地促成或阻止条件成就,使合同提前或延缓生效,善意相对人对合同预期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
    现有立法例在对条件拟制的规定中,直接对恶意当事人设定与之意愿相反的法律后果,虽能有效惩戒当事恶意,但未曾考虑权利人意志,与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和特点不完全相符。民法为权利法,意思自治是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法律允许权利人在一定范围内,自由设定、处分自己的权利。民法的立法目的也正在于通过对当事人权利、义务及责任的规范与调整,保护权利人的权利。基于民法的这一立法目的,在对成立未生效合同适用条件成就拟制时,采用某些国家的立法例,赋予善意相对人对合同生效条件成就与否以选择权,更能有效保护权利人权利。
    对于因当事人违反等待条件成就的不作为义务不正当地促成或阻止条件成就、或不履行按照有关规定办理批准手续或批准、登记手续的作为义务引起的纠纷,在认定合同效力时,首先应赋予善意相对人追求或放弃合同缔约之目的的选择权。如善意相对人仍追求合同缔约之目的,而恶意当事人的不正当行为影响了合同缔约之目的的正常实现,应当依据《合同法》四十五条二款之规定,否定恶意当事人追求的合同效力;如善意相对人愿意放弃合同缔约之目的而接受恶意当事人以不正当行为追求的合同效力的结果,对善意相对人的意愿应当主张。
   ①成立未生效合同是本文为讨论方便,设定的一种合同效力状态。但在《同法通则》和《合同法》中,对于依照法律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手续生效的合同和当事人约定附生效条件、生效期限的合同,没有办理批准、登记手续前或生效条件未成就前、生效期限未届至前的相关法律问题规定不明确,有些没有规定,司法实践中不易把握。本文涉及的问题在整个民法体系中虽然微小,但希以此与同仁共商。

责任编辑:一中宣